中小企业承受欧美“再工业化”压力
“回归实业”说易行难,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趋势又给中小企业增加了新的冲击。
中小企业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各种低成本因素,但这些条件均开始弱化。数据显示,原材料在中小企总成本中占比最高,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占比从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升幅略快于原材料成本占比,从11.1%逐年上升至12.3%。此外,税收负担过重也是阻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企业总体税收负担居高不下,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
而从国际大环境看,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也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意识到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重归实体经济愿望强烈,并开始启动“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小企业则是“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载体。从过去那种把工业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的“去工业化”转变为现在的“再工业化”政策。客观上使中国与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不可避免。美国的海外产业国内化以及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产业化的全球制高点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欧美政府为了增强“再工业化”战略下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出台了大量支持中小企业出口的政策。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国家出口倡议”,创建“出口促进内阁”, 重启“总统出口委员会”,设立一站式的出口促进服务点,向潜在出口商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努力开辟新市场,并且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借口向其他国家施加汇率的压力。2010年4月,白宫公布《总统出口管制改革倡议的情况说明》,改革中小企业出口管制体系;2010年8月,美国商务部公布贸易救济措施的14条建议,大幅度提高“双反”税率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此外,还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向东亚、中亚、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派出知识产权专员,为中小企业在海外纠纷提供协助,为本国中小企业自由公平进入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实施“金钥匙”计划,拟推动4000家中小企业进入中国,这些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将是把美国的产品及服务带到中国。根据华南美国商会公布的年度调查报告《201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小企业正在进入中国。而且,入驻中国的中小企业呈“年轻化”趋势。与2011年相比,今年初在华投资不满2年的外资企业比例已从6.6%上升到9.8%,而经营不满5年和不满9年的企业比例也有显著上升。尽管美在华投资回报开始下滑,但企业盈利率仍然保持高位,增幅达到30%以上。即便是在普遍感受到全球市场巨大压力的2011年,在华实现盈利达到和超过预期的外资企业比例高达68%,比2010年进一步提高了1.35个百分点,美国中小企业涌入中国淘金有可能掀起一轮“鲶鱼效应”。
从欧盟方面看,欧盟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实施强制性原产地标识,牵制一些传统产业的外迁意愿。针对危机导致海外进口商违约增多、私营金融机构承保能力有限的情况,德、法等12个成员国出台出口信用保险计划,通过国有金融机构向出口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化解出口风险。
美欧为实现“再工业化”战略而强化其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举措,比如可能会以专利、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提出更高的标准,这势必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持续产生重大挑战。我国中小企业“回归实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双重考验,中小企业必须加快创新和转型来应对挑战。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