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主动转型升级“转”出一片新天地
“亿元楼”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广东这几年来艰辛推进转型升级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经济发展方式正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向高投入、低消耗、高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转变,为广东科学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一栋楼的税收超过一座大型工厂!
深圳福田区招商大厦去年纳税额达73.7亿元,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全年的总税收。这样的税收“亿元楼”,去年福田全区就有63栋,纳税总额407.36亿元,占全区总税收的六成多。根据相关统计,深圳福田区地均生产总值为23.3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9倍,高效集约的总部经济由此可见一斑。
“亿元楼”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广东这几年来艰辛推进转型升级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经济发展方式正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向高投入、低消耗、高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转变,为广东科学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内与外合力下加速转型升级
事非经过不知难!
回首广东转型升级风雨之路,可以清晰看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居安思危主动决策,借助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之机,内外合力加速推进转型升级的谋略和智慧。
“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早在2008年3月,省委书记汪洋上任后首次到东莞调研,就抛下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警示。
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的广东也率先碰到了成长中的烦恼:土地荒、油荒、民工荒等一系列资源、环境瓶颈凸显……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制约了广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怎么办?
2007年底开启的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大潮中,思维激荡换来一项项科学发展决策的出台:实施“双转移”战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自主创新等等,并成为了广东科学发展的“新指挥棒”。
然而,转型升级之路并不平坦,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外贸出口依存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广东,感受到的寒意更甚,一度位列全球前10名的玩具供应商东莞合俊玩具厂在危机的冲击下轰然倒下。
当时借应对危机保增长而反对“双转移”的杂音不绝于耳,汪洋对此给出了最响亮、最坚定的回应:对于广东来说,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机遇大于挑战。
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之势,乘珠三角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广东以“三促进一保持”为统揽,顺势“洗牌”,谋篇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速,落子布局既立足当前的保增长,更着眼于未来的调结构。
“双转移”、“腾笼换鸟”启动了撬动经济社会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赢杠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迈开了实质性步伐。
“大项目带动大转型”,广东一揽子提出了总投资2.37万亿元的“新十项工程”,成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强大引擎。 “拓展市场,两条腿走路”,外需不足内销补,老广把内销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广东产品全国行全面开花。
“自主创新”“用创新赢得尊严”,一批果断转型、狠抓自主创新的企业,在危机中脱颖而出,广东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
实践表明,在内与外的合力中,广东主动转型升级,“转”出一片新天地。
在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广东以调结构来保增长,实现经济V形反转。在经济发展环境最为复杂的2010年,广东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
在去年以来欧债危机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第二波”中,经历过转型阵痛后的广东显得更为从容。
综观2011年的成绩单,自主创新、外贸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平衡等经济质量指标均逆势上扬,凸显转型升级成效:
内销比重提高,外贸依存度下降。全省工业品内销比重达70.1%,外贸依存度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152%降至108%。
现代产业体系快速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均已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品产值1.5万亿元,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正在形成。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53.8%,广东正从拼汗水、拼资源,向拼服务、拼智慧转变。
在舍与得中探寻转型路径
转型升级意味着结构的调整、利益的重构。过去30年里,广东抓住了每一次消费升级和世界产业调整的机遇,成为第一经济大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广东在取舍之间积极探寻转型升级路径。
“腾笼换鸟”,既缩小了区域差距,又为珠三角腾出了新的发展空间。珠三角这几年累计已经转出企业6000多家,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去年实现了3387亿元的总产值,相当于再造一座中等城市。同时,珠三角核心区6市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43家。“双转移”促“双提升”的双赢格局正在形成。
佛山建陶业的蝶变演绎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企业数量从400多家减少到50家。大浪淘沙中留下来的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以“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为例,2006年当地陶瓷行业的产值是117亿元,企业75家,税收是2.6亿元;2010年陶瓷企业仅13家,产值却有128亿元,税收2.8亿元。南庄建陶业“一升一降”的数字表明,“双转移”中业界担心的“产业空心化”并没有出现。
同样,被喻为“制造车间”的外贸大市东莞,也以“忍住了暂时的阵痛、忍住了暂时速度的放缓、忍住了暂时收入的减少、忍住了社会的非议”的决心,坚定不移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带动外经贸转型。2008年以来,该市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89个,去年内销总额占到内外销总量的29.4%,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海内外注册品牌2678个,委托设计生产(ODM)外资企业比重提高到29.8%。
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作为转型升级新平台,则是从政策、制度的创新突破上入手,致力打造深化粤港澳合作、参与世界竞争的战略高地。继去年珠海横琴获得“比特区还特”的一系列通关、税收等政策优势后,近日深圳又出台系列重大金融创新政策,包括试点深港跨境贷款、成立前海股权交易所等,探路“金融+产业”双轮驱动,培育真正能够引领广东、深圳未来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而面积最大的广州南沙新区,省里的要求则是“科学开发,从容建设”,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看得准一点,确保发展好一点。
在这场转型升级探索中,全省上下在取舍之间形成共识。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说,东莞已经在转型升级的阵痛后尝到了甜头,有3500多家企业正从简单加工向品牌和技术研发转型。
佛山市市长刘悦伦坦言,去年我们考虑把速度降下来,刚开始也有不同意见,怕速度一旦降下来,面子上不好看。事实证明,把速度调下来,增长的压力小了,政府就能花更多精力多搞自主创新、高端项目,更加从容地抓转型升级。
事实上,广东正以前所未有的战略性眼光来考量“转型升级”这一核心任务。今年初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省长朱小丹说,今年广东GDP增速预期为8.5%,低于去年的水平。
对此,专家指出,转型升级必须付出成本,广东暂时发展慢一点并不可怕,关键是切实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蓄未来发展的动力。
在舍与得之中,广东转型升级,“转”出的是广东未来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在破与立中提升市场竞争力
转型升级必须破除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必然伴随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因此,更要靠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来破解深层次体制性矛盾。
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看来,转型升级首先是产业转移;其二是产业升级;其三是制度创新。这三个问题是连在一起的。“所有的转型升级都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的,因为只有制度创新,才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对此,汪洋一语中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要取得成功,不断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下一步还要靠发展市场经济。不管经济总量有多大、财政收入有多高,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化的市场环境,广东难以拥有赶超香港、新加坡等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要打赢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和持续战,就必须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再造,形成支撑“持续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
令人振奋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中,在全省各地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转变的思想共识,看到了这种转变的创新尝试——在行政体制改革领域,深圳、顺德试点推进大部制改革;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管理创新释放了“坤叔”们的活力,农民工积分入户让更多新粤人共享广东改革发展成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朱小丹指出,广东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气,对行政审批制度动刀,加快完善广东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又一场改革实践在南粤大地拉开序幕。
今年2月,广东全面开展“三打两建”行动,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着力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目标剑指率先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政策力挺广东转型升级,在粤设立全国首个商标局派出机构,在支持广东放宽市场准入先行先试、实施商标战略、创新市场监管执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的政策措施。
4月,改革探路先锋顺德再“吃螃蟹”,率先向省委、省政府递交《关于提请批准顺德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请示》,同时主动申请“削权”,清理压减超过1/3的审批事项。
……
正如汪洋所说,每一个层面都有改革的空间。不要寄望上面先改,也不要寄望下面先改,谁有条件谁就来改。左脚走了右脚就跟上,两者配合,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轮番前进的动力。
在破与立中,“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广东转型升级,“转”出的是广东未来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