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一季度发展析评:增长是意外还是必然

周小明 |2012-05-07 09:241033

中国信托业的快速增长,看似“意外”,实是一种“必然”,是“意外”中的必然。这种必然根源于快速增长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和信托制度在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独特制度优势。

自2010年1季度起,经中国银监会授权,中国信托业协会开始发布信托公司季度主要业务数据, 为信托业界及社会各方及时了解信托业发展状况提供了平台,受到广泛关注。

为帮助信托业界及社会各方更加深入客观地了解信托公司业务发展及趋势变化,解读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对信托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判断主要信托业务发展的走势,引发业内及社会各界对信托业发展的共同思考,从本期开始,协会将在发布行业主要数据的同时,邀请协会专家理事、人大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博士对行业数据进行评析。

本评论代表协会观点,仅供参考。

一、“意外”的增长:“真实”还是“虚幻”?

回归到信托本源业务的中国信托业,到底有多大的发展潜力,总是令人难以预判。当2010年下半年银监会开始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时,许多人预计信托业的快速增长时代即将结束,出人意料的是2011年底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高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58.25%,取得了令人咂舌的业绩。当2011年监管部门又对房地产信托业务、政府融资平台信托业务、同业存款信托业务、票据信托业务等进行规范时,许多人又预计2012年信托业的增长无疑会放下脚步,然而,最新公布的2012年1季度数据显示,信托业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再创新高,达到5.30万亿元,在去年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10.19%的增长。照此速度,中国信托业的信托资产规模在不远的将来就有望赶超保险业6万亿的资产规模,而跃升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

对此,许多人会疑惑,这是真实的增长吗?还是信托业“胆大妄为”、突破监管底线、“我行我素”的“虚幻”增长?对此,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信托资金来源看,毫无疑问,催生中国信托业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发动机”是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2008年底,信托公司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仅为1.22万亿元,2009年底迅速增长到2.02万亿元,同比增长65.57%;到2010年底更是增长到3.0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50.50%。在这两年的增长中,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的贡献度均在50%以上,以2010年为例,年末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达1.66万亿元,占同期信托资产总规模的54.61%。众所周知,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兴起带有相当的“粗放性”,甚至一定的“灰色性”,无论是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严肃性角度,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几乎是必然的命运。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监管文件,结果是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野蛮式”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到2011年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几乎没有增加,为1.67万亿元,与2010年底的1.66万亿元几乎持平,占同期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更是下降到了34.73%;2012年1季度虽然增加到1.79万亿元,但仅是小幅增长7.19%,低于1季度行业10.19%的增速,占同期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33.83%。这说明国家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成效是显著的, 2011年以来,信托公司新增信托资金几乎没有来源于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信托业的增长动力,2011年是一个分水岭:2011年之前,增长的主动力是粗放的银信合作业务;2011年以后,信托业的增长已经脱离了银信合作业务的支撑,主动力已转换为信托业顺应国家政策而积极拓展的新的信托客户。

再从信托资金运用领域看,新增信托资金来源是否仍然主要投向了国家调控的领域?近年来,与信托业密切相关的国家调控领域主要是两个:以政府融资平台为载体的“政信合作业务”和以房地产项目为载体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从2010年3季度开始,政信合作项目信托规模持续下降:2010年3季度为3816.05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12.91%;2010年4季度为3563.27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11.72%;2011年4季度为2536.85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5.27%;2012年1季度为2510.29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4.77%。就房地产信托规模而言,从2010年4季度开始,经历了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从2010年4季度开始到2011年3季度为止,房地产信托规模一路上扬,从2010年4季度的4323.68亿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3季度的6797.69亿元,占同期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也从14,95%上升到17.24%。顺应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2011年3季度以后,房地产信托规模开始收缩。2011年4季度,房地产信托规模为6882.23亿元,环比增速大幅度下降,仅为1.23%,占同期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也从最高的17.24%快速下降为14.83%;到2012年1季度,房地产信托规模绝对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为6865.70亿元,占同期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为13.46%。 由此,一方面,信托资金来源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传统信托资金主要用于领域的政信合作信托项目和房地产信托项目的规模开始大幅度下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信托业在顺应国家调控政策的同时,拓展了新的市场化的信托资金运用领域,及时消化了新增来源的信托资金。

由上分析,谁还能说信托业是金融业的“坏孩子”?信托业的增长是“虚幻”的增长?回归信托本源业务的中国信托业由于时间不长,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近年来频繁而又严厉的宏观调控中,信托业经受住了考验,能够以主流金融业的认识,主动顺应国家的调控政策,立足市场,积极调整业务结构,获得了真真实实的快速增长。应该说,中国信托业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反倒是陷于历史情节、一贯以“坏孩子”看待信托业的认识成了一种真真切切的的“虚幻”了。

二、“意外”中的必然:增长的逻辑

中国信托业的快速增长,看似“意外”,实是一种“必然”,是“意外”中的必然。这种必然根源于快速增长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和信托制度在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独特制度优势。

信托业在2011年和2012年1季度能够出人意料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是被唤醒的信托需求所催生的巨大资产管理市场所决定的。这仍然要从分析信托资金的来源入手。信托资金的来源,其实讲的是信托业务的客户问题,即谁愿意把钱交给信托公司管理?没有人愿意将财产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业的成长无从谈起。信托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单一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在2010年1季度占全行业信托资产总规模的比例曾高达80.50%,以后占比虽逐年下将,2010年4季度下降为74.51%,2011年4季度下降为68.21%,2012年1季度下降为67.95%,但占比一直在60%以上。由于统计上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归口于“单一资金信托”,因此,一直有一种误解: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等同于“单一资金信托”,并据此判定以“单一资金信托”作为支撑的信托业的快速增长是粗放式增长,难以持续。不错,在2009年和2010年期间,“银信合作业务”的确是主导了“单一资金信托”,以2010年4季度为例,全行业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为2.27万亿元,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就达1.66万亿,占比高达73.13%。如果是银信合作业务一直主导单一资金信托,而单一资金信托又一直主导信托业的增长,由于银信合作业务带有天然的粗放性,因此,信托业的增长的确有不可持续之虞。但是,从2011年开始,单一资金信托的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逆转。2011年4季度,全行业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快速增长为3.28万亿元,同比增长44.49%,而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同比几乎没有增长,为1.67万亿元,与2010年4季度的1.66万亿元几乎持平,占单一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从原来的73.13%下降到了50.91%。2012年1季度,单一资金信托规模继续增加到3.60万亿元,银信合作业务规模仅为1.79万亿元,占比继续下降到49.72%,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占比首次降到50%以下。这说明来自非银行的单一大客户(包括机构和高净值个人)的单一资金信托已经占据主导,信托业的发展已经摆脱了银信合作业务的牵制,已经步入有质量的“大客户”时代。大客户的综合信托需求主导的信托市场的发育,正是信托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

在信托资金的来源渠道上,与大客户主导的单一资金信托并驾齐驱的是“集合资金信托”。在目前阶段,集合资金信托的主流客户仍然是合格的个人投资者。2007年“新两规”实施以来,以合格个人投资者为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同样获得快速发展。2010年1季度,全行业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仅为2985.52万亿元,占同期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仅为12.57%;到2010年4季度、2011年4季度和2012年1季度,全行业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分别增长到6266.96亿元、1.36万亿元和1.50万已元,占同期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分别提高到20.61%、28.25%和28.29%。毫无疑问,合格个人投资者的信托理财需求主导的信托市场的持续发展是中国信托业快速发展的第二块奠基石。

从2012年1季度数据看,在全行业5.30万亿信托资产规模中,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占比为28.29%,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占比33.78%,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占比为34.15%,其他来源信托规模占比为3.78%。由此看来,以机构为核心的大客户主导的单一资金信托、以个人为核心的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和以银行理财资金为主导的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形成了目前信托市场的“三足鼎立”之势。从市场面看,这三足的市场需求还远未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仍将长期存在,信托业持续增长的势头短期内仍会延续;从政策面分析,集合资金信托和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不仅不会受到政策的钳制,反而是政策长期鼓励的方向,而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如果不加以转型和创新,其长期下降的趋势将不会扭转,支撑未来信托业快速发展的支柱,很可能不是现在的“三足”,而是集合资金信托和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这两个支柱。

当然,由巨大需求支撑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虽然奠定了广义上信托业发展的市场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灵活的手段和工具,也无法转化为支撑信托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细分信托市场。而信托作为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灵活的需求满足功能、灵活的财产运用方式和灵活的资产配置方式等制度优势,将是信托公司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由此将长期构成信托公司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上的独特竞争优势。“成长的市场”+“方便的创新”,正是我们对信托业持续发展的信心所在。

三、悄然的变化:“量变”中的“质变”趋势

“新两规”以来,信托业信托资产规模几乎每年均以万亿元以上的增长不断刷新纪录,2007年:9491.53亿;2008年:1.22万亿;2009年:2.01万亿;2010年3.04万亿;2011年4,81万亿;2012年1季度5.30万亿。在这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巨量”的表象,以及由“巨量”引发的对“质”的不安和担忧,并没有沉心下来仔细思量中国信托业的“质变”之旅。其实,在“量”的发展同时,中国信托业的“质”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在不断地进行提升,中国信托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之旅已经开始。期间,请记住2010年、2011年和2012年1季度这三个连贯的时期内所发生的三个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2010年:信托业主营信托业务的盈利模式终得确立。2010年底,全行业信托业务报酬收入首次超过固有业务收入,当年全行业经营收入283.95亿元,信托业务收入166.86亿元,占比达58.76%。虽然从2000年开始,信托业就定位于“主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但在2010年之前的10年期间,固有业务收入一直超过信托业务收入,“主营信托业务”只是一个梦想,2010年,这个梦想终于化成现实,这说明中国信托市场是有潜力的,中国信托业的制度定位是正确的。2011年底,全行业经营收入增加到439.29亿元,信托业务收入就占346.06亿元,占比更是高达78.78%。虽然2012年1季度信托业务收入占比为49.38%,但这只是季度数据,预计全年数据将不会改变信托业务收入为主的趋势。

2011年:以高端客户驱动的信托业务发展模式得以确立。2007年实施的“新两规”,引入“合格投资者”概念,旨在引导信托公司发展成为为高端客户提供信托服务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但在2011年之前,一直是银信合作项下的银行低端理财客户主导信托业务的发展。到2010年底,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为3.04万亿元,面向高端合格投资者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规模仅为6266.96亿元,占比20.61%;非银信合作项下大客户驱动的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仅为6100亿元,占比20.06%,两项合计为1.23万亿元,占比为40.67%,不足信托总规模的50%,同期银信合作规模则高达1.66万亿元,占信托总规模高达54.61%。而到了2011年底,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增长为4.81万亿元,面向高端合格投资者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规模已增加为1.36亿元,占比提高到28.25%;非银信合作项下大客户驱动的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则增加到1.61亿元,占比提高到33.47%,两项合计为2.97万亿元,占比已超过同期信托总规模的50%,达到61.72%,与此同时,同期银信合作规模为1.67万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已下降为高达34.72%。至此,以高端客户驱动的信托业务发展模式得以确立。这一趋势在2012年度1季度继续维持。2012年度1季度,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5.30万亿,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为1.50万亿,占比28.29%;非银信合作项下大客户驱动的单一资金规模为1.81万亿,占比为34.15%,两项合计为3.31万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又提升至62.44%;相比之下,银信合作规模为1.79万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为33.83%。

2012年1季度:融资类信托规模比例首次降到50%以下。2007年实施的“新两规”,不仅旨在引导信托公司向从事高端客户驱动的信托业务发展模式转型,也意在引导信托公司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向投资类信托业务发展模式转型。自2007年以来,虽然信托公司融资类信托业务比例逐年下降,但在2012年1季度之前,占全行业信托资产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2010年1季度为61.55%,2010年4季度为59.01%,2011年4季度为51.44%。2012年1季度,转折点来临了,融资类信托在同期信托总规模的占比下降到了49.65%,虽然环比只下降了1.79个百分点,但首次降到了50%以下,其重大意义在于宣告了融资信托为主导的信托业务发展模式的终结。与此同时,投资类信托业务占同期全行业信托总规模的比例则在逐年上升:2010年1季度仅为17.78%,2010年4季度提升为23.87%,2011年4季度又提升为35.81%,2012年1季度进一步提升为37.85%。虽然投资类信托业务至今还没有成为主导型信托业务,但其主导的发展趋势已然形成,在不远的将来,投资类信托将主导行业的发展,这是完全值得期许的。

当然,数字的变化记录和反应了信托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趋势,但是,中国信托业要真正的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完成“凤凰涅槃”式的华丽转身,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许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甚至曲折的过程。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积累起来的风险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信托作为优良资产管理方式的制度安排能否不断完善、信托公司作为卓越资产管理人的信誉和能力能否牢固建立…所有这些使信托业实现真正“质”的飞跃的因素,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业界和监管机构的努力。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走,而且正在做着正确的事情,我们离目标只会越来越近,而不是相反,走得越来越远。

作者系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 周小明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信托业一季度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32.48% 风险项目同比增长10.52%

2017-06-21 14:17
4250

信托业高管变动频繁 履新者多聚焦风控

2024-06-20 14:03
76862

王春英: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2024-06-20 14:02
74644

一季度母婴品类整体跌幅呈现收窄

2024-06-11 11:08
83827

国家外汇管理局: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810亿元

2024-05-16 14:47
9692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