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热恋”未上市公司股权
近日举行的保监会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保险公司投资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最近已获国务院批准,保监会正在制定有关的试点规则。
此举对陷入熊市困境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截至9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6%。其中,银行存款7039.7亿元,占24.5%;债券16569亿元,占57.6%;股票、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4075.6亿元,占14.2%;其他投资1077亿元,占3.7%。前三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2.1%。虽然股市投资损失表现在浮盈减少上,直接投资A股市场的本金还没有发生损失,但眼看着熊市不知何时才结束,保险资金需要在资产配置更趋多元化,在资金运用渠道上有更好的突破。
去年的牛市财富效应,让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2007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收益超过前5年的总和,达到2791.7亿元。不过,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早就提醒:“一年赚了五年的钱,非常具有偶然性,一定要看到其中蕴含的风险。”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保险界人士建议,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应拓宽,包括逐步加大对私募股权的投资力度等。按照保监会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此次的解释,未上市公司股权主要包括两类:一部分主要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目前保险资金基础设施的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等行业,国务院前不久批准了基础设施投资扩大试点;另一部分是投资未上市企业的股权。
据了解,保险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面已有动作。例如,中国人寿在2006年12月出资350亿元入股南方电网,占南方电网总股本的31.94%。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的保险团队,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入股京沪高铁,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稳定,被保险资金视作稳健投资的好出路。申银万国分析师曾测算过,京沪高铁的投资回报率为8%至12%。国务院最新宣布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明确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可以预见,在各级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之际,中小保险公司也能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而且,此类建设项目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在资金运作上比较顺畅,对保险公司的参与很有帮助。
此外,投资拟上市企业的股权,是券商、私募基金都看好的“香饽饽”。在国内将推出创业板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寻求尽早布局PE(私募股权)。一旦创业板问世,未上市企业的股权身价倍增。然而,未上市企业的股权的“钱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IPO,否则,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此轮股市大幅走熊,也暴露出PE的风险。一个例子是,2006年,高盛赶在西部矿业上市前夜跻身成为股东。这笔9600万元的投资,一度市值最高达140多亿。未曾料到的是,待2008年7月15日限售股解禁时,西部矿业由最高68.50元下跌至14.25元,缩水近八成,高盛账面上200倍的回报“神话”随之打了二折。
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低回报、低风险相比,PE属于高风险、高回报。如何把握其中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对保险公司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显然,管理层看到了PE投资的风险。袁力指出,保监会已经充分认识到在开放,或者在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本身是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多元化的配置资产,分散风险,获取稳定回报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股权投资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