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境外直投:万亿温州民资待“出海”
除了集资借贷,温州人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让资本出海创富。
据温州市金融办估计,温州民间资本总量超过6000亿元,而且每年以14%速度增加——这一数字在温州民间的估计已经达到8000亿元甚至上万亿元。巨量民间资金长期在地下暗流涌动,除了集资借贷,习惯了“闯世界”的温州人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让资本出海创富。
根据国务院在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批复中的要求,温州将“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这意味着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将在温州成为现实。温州人不用再为了境外投资专门开设公司,也不用把手头资金悄悄托付给海外亲友,经过便捷的投资渠道就能直接投资到海外。
“境外直投试点工作目前还没有正式启动。实施细则仍在等待国务院审批。”温州市商务局局长苏向青说。
来自温州方面的数据显示,2011年,温州境外投资额5352.7万美元,外汇资金汇出2139.04万美元,人民币境外投资176.7万美元。据温州市商务局的统计,近几年前来温州推介的众多海外投资项目中,90%的项目都是面向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资者。
“这说明境外投资有市场、有需求。由于审批程序复杂,目前账面上看得到的境外投资金额,还仅仅是资本‘走出去’的冰山一角。”温州当地一名官员称。
事实上,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曾于2011年初低调试水,使温州一度成为国内首个放开个人境外直投的城市。彼时采用的试点方案也与此次上报中央的送审稿“几乎没有区别”。
根据温州方面当时公布的试点方案,凡是18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拥有温州户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并取得因私护照的个人,都有资格提出境外直接投资申请。
温州此前公布的试点方案还规定,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年度总额不超过2亿美元、单次不超过300万美元。如果是多个投资者共同实施一项境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总额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
不过由于审批手续等原因,前期筹备近三年的试点,实施不到半月,便匆匆宣告暂停。
民资海外“自由行”的利弊之争
一旦温州个人资本能够直接“出海”,其中带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但有关金融监管安全的担忧也随之而来。送审方案设定的投资额度是否合适?投资便利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有多大?各方交锋,观点不一。
来自温州当地的一些声音认为,目前设定的投资额度并没有充分满足民资需求。温州民间投资促进协会会长黄伟健认为,投资额度“显然太少”。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过去资本变身“出海”是一种无奈,一旦出现波折,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往往难以受到保护,“灰色地带”也给正当的外汇管理带来了隐患,投资额度设定应当加大尺度。
温州当地商务主管部门也坦言,个人境外直投单次不超过300万美元等金额设定,属于“保守”之举。
不过,外界对于风险的担忧仍然存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认为,境外投资也存在风险,试验期间限制金额,也是考虑到风险。
外界一项较为集中的担忧在于,投资便利化是否会带来巨额资本外流。一些研究者提出,放开境外直接投资一是可以减轻境内外汇储备较多的压力,但同时也应注意防范风险,尽管目前只是计划在温州开放境外直投,但是也有可能全国的资金都通过这个出口向境外进行直投,流向境外的数量可能比预想的要多。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等人认为,国务院此次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列出的“十二项任务”中,试点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折射出此次金融体制改革背后的人民币国际化信号。
4月18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抵达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调研。成思危认为,温州试点个人境外直投,是资本开放的一个标志。
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近年来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一直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分析认为,目前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结算的相对规模仍然较小,人民币不论是流出、还是投资回流都受到严格限制,影响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被接受的程度。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应宜逊认为,在目前国内企业纷纷加大“走出去”步伐的背景下,境外直投在很大程度上给民企“走出去”带来了利好。
在成思危看来,允许个人境外直投是温州金融改革“12条”中真正的大突破,如何利用好这个政策很重要。
成思危认为,投资人原本就是风险自担,但对外投资的风险大,投资人要考虑投资国的政治、金融、税收、劳资关系等信息,“这靠一个企业、个人做不到,政府要有一个配套的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和个人掌握这些信息,使投资者选准项目。”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除了温州之外,上海、天津两座城市也于近期递交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不过三个上报方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