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须联合破金融失衡格局
“金砖国家”形成的南北向度的弓形结构,正是对由美日欧主导西方“三角”所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最大挑战。
“金砖国家”早已成为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代名词。数据显示,2010年“金砖五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18%,贸易额占世界的15%。“金砖国家”大都经历了资源驱动型和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印度被誉为“世界办公室”,巴西号称“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各国发展模式大都受制于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和金融分工,成为发达国家在全球资源配置结构中的廉价生产基地和资源供应地,难以获得在资源、市场、利润方面的公平利益分配。
目前,新兴经济体的对外资产余额超过对外债务余额,大都成为对外净债权国,而发达经济体的状况刚好相反。然而,作为债权国的新兴经济体,大都面临着负财富效应、货币错配,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不对称等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近十年来,全球经济与贸易重心正在由“西”向“东”发生转移,全球制造业中心已逐步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但货币金融中心仍在发达国家,这也决定了财富的分配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新兴经济体金融财富在全球占比明显低于GDP的占比。“金砖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在对外交易中长期依赖储备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借贷和投资,货币错配带来的汇率和资产风险不可避免,风险将越来越多地由新兴市场国家承担。由于新兴市场货币大都盯住美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严重被削弱。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本币升值、热钱流入,不但进一步推高新兴经济体外储规模、加剧输入型通胀风险,也使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与金融安全越来被美国债务风险所累,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因此,作为全球货币锚的美元超发,直接导致债权人资产大幅缩水,债权人权益被严重“稀释”而陷入财富管理困境之中。
从笼统地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倡议,到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和推进本币贸易结算,再到讨论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组成问题,以及今年的新德里峰会抛出的货币互换和成立共同开发银行的计划,随着“金砖国家”实力的不断壮大,打破全球失衡格局、寻求相互间多层次合作的愿望和势头也越来越强烈。
从多样性、差异性和互补性的角度看,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经济贸易循环。由于各国间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存在较大差异,各国可以加大相互之间在海外兼并、海外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知识产权等项目的重点支持,加强外储资产的相互投资,从而改变储备资产流向发达经济体债券的局面。
此外,要形成新的金融货币循环。首先,应积极建立新兴经济体的主权货币结算制度,加快推动各国主权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允许国家间货币作为结算和投资货币,允许对方货币在境内结汇为本币,尤其是允许对方的机构在境内开设本币账户。其次,加大新兴经济体贸易项下的主权货币的相互投资,在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动开放以后,可以允许各自的企业到对方国家的股市和债市发行股票和债券,共同建立新兴经济体债券市场。最后,提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的交易份额。目前新兴经济体外汇市场尚不足以对全球汇市产生影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0年全球汇市日均成交量已经达到4万亿美元,而“金砖国家”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中国、巴西比重几乎为零,俄罗斯和印度汇市平均交易量占世界比重也仅为1%。新兴经济体货币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道路还很漫长。从短期来看,推动各国货币的市场交易应该是扩大金融开放,逐步放弃盯住美元并促进浮动汇率机制形成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