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进展盘点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继续推进,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自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时期。
“近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继续推进,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2011年9月,由两大电网公司剥离的辅业与4家电力设计施工央企重组而成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8年前开始谋划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终于有了成果。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十年来,电信、发电、民航等行业初步形成竞争性市场格局,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邮政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中国经济活力,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2010年又出台了“民间投资36条”(“新36条”),垄断行业的有形大门已经打开,各部门具体实施细则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占50%。
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国家自2006年起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延续了近2600年的“皇粮国税”终于被废止。同时,国家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强化对农业的保护支持;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从中央到地方,最后到我这儿,一亩地享受的补贴能达到150多元。”河南省范县杨集乡王马桥村种粮大户王崇杰说。
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更加公开透明,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实现向社会公开,全年共有74个中央部门亮出“账本”;2011年99家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全国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公开了公共财政预算。
近十年来,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资源税改革逐步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稳步施行,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稳妥推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血脉,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助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10年7月,随着中国农业银行成功实现上市,从2003年底推进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当初被一些西方媒体指称“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改革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2008年国家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配套推出了成品油价格、燃油税和交通收费等三项重大改革。2011年,开展了国内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电价改革也在积极推进。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大大扩展。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城镇职工人数从2003年的1.55亿扩展到2011年的2.84亿,基本养老金连续7年上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2011年底已达3.64亿,并将在2012年实现制度全覆盖。
60多岁的山东潍坊普通农民王仁光,从2011年开始领到每月55元的农村养老保险。“一月55块,平均一天1块8毛多,相当于一天给咱一斤面。”他高兴地说。
新一轮医改推进三年多来,织起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全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超过13亿的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医保。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三成,减轻了基层群众用药负担。
上海市金山区居民陈永辉是尿毒症患者,常年血透的费用高达18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基本报销了我的大病开支,我每年需自付的医疗费用在2万元以内,有了生活的底气。”陈永辉说。
“改革为这些年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不过也要看到,在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些改革还不到位,有的甚至才刚破题。下一步改革的任务艰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