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成效与经验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顺应金融全球化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金融业在对外开放上大胆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为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开放探索了宝贵经验,为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为深圳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深圳金融业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层次丰富、发展多元的对外开放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市场格局。深圳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市金融机构总数的30%,外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占深圳银行业总规模近10%。此外,金融机构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双向型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成为改革开放的趋势。
金融业开放经历三个阶段
回顾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经历了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共荣三个主要阶段。深圳金融业始终高举解放思想和对外开放大旗,坚持科学发展,锐意开拓创新,奋勇直前。
--引进来,梧桐引凤筑巢忙
1982年,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香港民安保险深圳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
引进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众多是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最明显的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是深圳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两轮高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和香港的银行相继在深圳开设分支机构。在中国加入WTO和实施CEPA新的历史阶段,外资银行在深圳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以人民币业务放开为契机,外资银行加快了设立分支机构;在法人化政策导向下,永亨、华商、中信嘉华等外资银行选择深圳设立法人总部;为良好政策环境吸引,美国友邦等外资保险公司长期在深耕耘,中国人寿保险(海外)、香港民安保险也将总部迁至深圳。
引进资本。除设立机构外,境外投资者在开放大潮中也纷至沓来,积极入股深圳的金融企业。2002年,荷兰投资入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其后国投瑞银、景顺长城、信达澳银等合资基金公司相继成立。2003年,美国信诺集团与招商局出资组建招商信诺保险公司。2004年,新桥投资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2005年,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引进华润集团(香港)公司为战略控股股东。
引进技术。对外开放不仅仅意味着引进机构与资本,还包括全面引进管理、业务、理念等技术层面因素。外资金融机构倡导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国际化人才战略、长期化激励机制等,为深圳金融机构普遍借鉴和运用。特色银行卡、 供应链金融、电话营销等一批国际流行业务导入深圳金融业,产生了效益,赢得了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在技术层面上的变革之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深圳金融业的发展。
--走出去,海阔天空大舞台
如果说,"引进来"是深圳金融在创业初期,解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经验严重不足等问题的重要举措,那么当深圳金融业发展到相当规模,"走出去"是深圳金融业在新时期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机构扩张。CEPA签署后,招商证券、中信证券、中国国际期货、金瑞期货等一批金融机构,纷纷选择仅一河之隔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开始了"走出去"的探索。招商银行走的更远,不仅开设了香港分行,还于2007年获准设立纽约分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获准在美国设立分行的中资银行。
资金出海。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已从资金短缺的小县城变为资金云集的金融中心。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放活,为本地金融机构"扬帆出海"提供了重要途径。近年来,平安保险入主富通集团,招商银行收购了永隆银行,招商证券、中信证券、招商基金获批QDII,深圳金融市场的辐射范围从珠三角延伸到全球金融市场。
市场融合。2004年,平安保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内地第三家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筹资143亿港元创当年香港市场IPO最大规模。2006年,招商银行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第一家股份制改革后以A+H形式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金融企业境外上市,增强了内地与境外资本市场的联动性,打通了全球视野下大金融、大市场融合的"节点"。
--深港合作,对外开放新阶段
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联系紧密。深圳是香港金融业进军内地的"桥头堡",香港是深圳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
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合作;从网点布局,到产业链转移;从普通业务联系,到金融市场有序衔接;从代理清算,到资金清算"同城化";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到金融监管层面的沟通协调。在多方推动下,深港金融合作进入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新阶段,实现了深港金融业紧密融合与共同繁荣。
特别是,香港人民币业务于2004年开办。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为该项业务提供具体清算安排。以深圳为起点,人民币在走向区域化、走向国际化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深港金融合作前景绘制了更宏伟的蓝图。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成效
深圳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逢机遇之际、得政策之扶、开风气之先。其探索既是深圳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圳金融业自身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的开创之举,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金融中心作出了积极贡献。
丰富了金融体系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丰富了深圳金融机构种类,充实了金融产业内容。截至2008年6月底,深圳共有外资(含合资)金融机构51家,占全市金融机构总量的30%,成为深圳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外资银行28家,合资基金公司7家,外资保险公司7家,外资证券机构代表处9家。
促进了资金流动
深圳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境内、境外资金源源不断在此汇集。充沛的资金流,不仅解决了深圳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使深圳成为联结国际金融市场与内地金融市场的"枢纽",为巩固外向型经济优势、拉动和辐射内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市支付系统实现资金清算总额高达80万亿元,日均清算超过3000亿元。
带动了金融创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深圳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如春风般催开了金融创新的"百花齐放"。一是对外开放引来了国外最新的金融产品、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二是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因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经营风格,产生了新的细分市场,衍生出新的金融业务。三是中资机构获准进军海外市场,为盘活深圳本地庞大的资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刺激了联结于国际金融市场类产品的创新。
促进了合作与竞争
金融业对外开放既加强了合作,也促进了市场良性竞争。中外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合作、品牌联合、资源共享等手段,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机构、人员、业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凭借品牌、管理和业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充当着"鲇鱼"角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资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业务推广、风险控制、市场培育、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日益开放的市场格局,客观上提高了深圳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吸引了人才聚集
深圳金融机构以良好的环境和灵活机制招贤礼士,引来"孔雀东南飞"。一方面,一批具有国际金融市场经验专业人士和管理团队加入了深圳金融系统,甚至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拉动了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为锻造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了大量机会。目前,深圳金融分析师、金融理财师、注册会计师、证券研究员、保险精算师等高端金融人才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深圳金融业成为各类专才聚集的高地。
对外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的精彩缩影,凝聚了深圳金融几代人的心血与智慧,见证了深圳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回顾总结这30年历程,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有以下几点经验:
必须遵循与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原则。金融业对外开放不能脱离于经济发展实际。因此,金融业对外开放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特殊情况和金融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本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宗旨,在风险评估和审慎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确保金融市场有序、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必须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方式。新时期的深圳金融业,已经摆脱了资金匮乏的困扰。因此,对外开放要以我为主,着眼全局,掌握主动,在吸引外资和向外扩张上都必须把握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合作与竞争实现共赢,进一步增强本地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必须把握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格局和大趋势。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深圳金融业必须把握这一格局和趋势的特点与规律。对外开放既要大力"引进来",又要积极"走出去",实现"能进能出"的均衡发展;既要顺势而为、主动参与,又不可忽视风险、急于求成,实现"张弛有度"的合理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深圳作为内地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桥梁,将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越来越重的责任。新起点、新阶段、新形势,赋予了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新的内涵。深圳金融业将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继续解放思想,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新角度上努力推进对外开放,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开放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相关报道
香港人民币业务
2004年2月25日,香港人民币业务正式启动。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为该项业务提供具体清算安排。截至2007年末,共有42家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存款余额264亿元;香港银行累计净汇入内地人民币69亿元,内地银行卡在香港使用总额折合人民币449亿元,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共发行人民币债券100亿元。
经过4年多的发展,香港人民币业务不仅使游离于香港银行体系外的资金纳入银行系统,还便利了大陆居民"香港行"和深港两地经贸往来,推动了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促进了香港经济增长。同时,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开办,为人民币境外流通和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标志着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香港人民币业务大事记
200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将为在香港办理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人民币银行卡和汇款业务的有关银行提供清算安排。
200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004年2月,香港银行正式开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业务。
2004年4月,香港居民持香港银行发行的"银联"标识人民币卡,可在内地消费支付和提取人民币现钞。
2005年1月,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系统直连接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2007年1月,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扩大,允许内地金融机构到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此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相继在香港发行了人民币债券。
200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人民币发行基金中银香港代保管库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