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元能否扭转中小企业危局
东莞市委、市政府本月初决定,政府将一次性拿出10亿元,帮扶面临困境的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
10亿元财政资金能标本兼治、拯救东莞中小企业于危难之中?
在一片叫好声中,东莞本地一家网站的在线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截至昨晚,在参与东莞阳光网的“10亿元财政资金能否拯救中小企业”调查时,有1118人次投了反对票,而认为10亿资金能拯救中小企业于危难之中的只有111人次。
连日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企业对融资专项资金还是表现出了较高的期望,并认为如果能迅速落实则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企业筹集流动资金度过寒冬。但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担心也有,甚至有人担心融资资金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一样面临“花不出去”的窘境。
企业能等的时间不多了
去年3、4月间,科光实业有限公司启动了银企合作计划,然而直到今年7月才拿到一家银行发放的贷款。耗时一年多才获得第一笔授信资金,让总经理朱革飞深感借贷之路走得实在太漫长。当他听说东莞市政府准备划拨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帮扶中小企业化解融资难题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有关部门加快方案落实。
在网络论坛上,有不少人和朱革飞持相同的看法。在阳光网的调查中,投反对票的网友并不是完全反对政府的融资帮扶举措,而是对其作用和落实情况表示了更多的担忧。不少人担心融资专项资金会发生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一样“花不出去”的窘境。
公开资料显示,旨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东莞专项基金出台近两年后有关配套实施政策才得以明确,而受政策门槛偏高、程序较复杂等因素影响,每年10亿元资金实际只花出了4亿元左右。
抛开虚拟的网络,在现实世界里,朱革飞的看法也不是孤立的。在日前市政府召开的“银企对话——破解企业贷款难题”座谈会上,一企业负责人就对申贷批贷进度过慢抱怨银行服务过于保守。“现在缺的就是资金和时间,而两者却又是互相影响的。”万江一企业负责人说。
“可以等的时间不多了。”这是一些企业主见面时经常感叹的一句话。朱革飞说,好的宏观政策如果不加快落实,对于正在悬崖边上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无产权工厂拿什么来抵押?
朱革飞虽然耗时一年多,但最终拿到了贷款,用时间换金钱,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幸运者。和朱革飞相比,李先生的遭遇则有些不幸。
李先生是万江某生产液压设备企业的董事总经理。去年,因为生产发展需要,他的工厂在资金周转上遇到了些困难。他最先想到的就是通过银行借贷来缓解资金困境。通过担保机构,几家银行很快便上了门,但是一番考察之后这些银行却无一例外的都摇着头离开了。
原因很简单,李先生工厂的厂房是租来的,他能提出的贷款抵押是用日本技术做出来的机器——重达数吨的液压设备模具。但多家银行都对李先生提出作为贷款抵押的几台百万元机器的价值感到怀疑。“几台看上去锈迹斑斑的机器,能值那么多钱?”李经理转述了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看过机器后的说法。
时至今日,李先生的贷款愿望还没有实现。
其实,李先生的工厂有着东莞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影子。工厂厂房都是租来的,大多没有产权。有的即使有产权,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多数没有产权证。“差额核销,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使他们的资金流动大多在港台等地进行。物业产权不明晰、资金流不透明等是贷款申报的主要障碍。“我对我的产品的销售和价值很有信心,但现在的问题是我没有足够的成本去扩大生产,10亿元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抵押的问题吗?”
银行与企业存在信任缺失
除此之外,企业还贷能力差、诚信度偏低以及对其进行采信和监督成本高等也一直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策略的主要原因。
因此,很多企业负责人都表示,融资专项资金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该考虑到东莞企业这些现实的特点,否则就不能起到帮扶的作用。在上述银企对话座谈会上,一些金融机构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中国出口信用担保公司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财政帮扶应更多的用在银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上,强化服务的特色和针对性。
从李先生的遭遇看,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企合作的发展空间。某国有银行东莞分行信贷部负责人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不了解,中小企业对银行各种金融产品也缺少认识,两者之间无法建立基于各自产品认知的基本信任,进一步合作的局面往往难以打开。
因此,也有企业代表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中间审查机构的建设,金融机构应该培养一些熟悉了解各行业的审查人员。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约研究员林江教授日前在公开场合也建议:“政府建立一个专家库,从中抽取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对提出申请的企业进行独立初审,初审通过之后的企业再提交给政府复审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