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政预示人民币角色转换
央行最新的政策为境外投资机构投资人民币银行间债券业务打开了出路。专家认为,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使得人民币的流通更加顺畅,为人民币向投资、储备货币的角色转换提供了前提。
从长远来看,对境外机构开放银行间债市能盘活中国银行间债市,更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
目前,具体允许境外机构投资的债券种类和投资比例还需等待相关细则的进一步出台
央行17日在网站上发布的《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获得一路高飙的点击量。路透社8月17日也用激扬的言辞发布消息称:“人民币国际化周二确立新的里程碑。中国央行正式公布海外人民币可回流,首站投资目标确定为中国银行间债市。”
“多年后回过头,会看到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事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言语中透露着由衷的赞许。
银行间债市迎改革风潮
深圳一大型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王立心中也充满快意。由于境外人民币有了回流中国的渠道,其公司在香港的子产品线就可以更加丰富了,“我们已提交申请,设计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投资国内债市的”。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此前,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起步晚,且不够开放、产品种类少,王立的公司只能眼巴巴羡慕国外发达的银行间债市。
他和同行都知道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就是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商业银行说了算。
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债券托管数据可证实这种观点:截止到今年6月底,商业银行业有各类债券136223.71亿元,占比70.51%;保险机构为17819.74亿元,占9.22%;基金为10329.50亿元,占5.35%。
而如今,境外人民币可投资银行间债市,给“弱势群体”———王立所在的基金公司等机构带来了契机。最近,王立脑子里盘算的是,在香港着手人民币投资进军中国内地银行间债市时,自己如何“争取好好表现一番”。
其实,面对国内银行间债市的同质性、单一性沉疴,有识之士一直翘盼一场改革新风。此次从央行吹来的新风,在他们看来,意义远非吸引资金、挣得利润。“标杆性意义在于,它为银行间债市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希望。”北京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分析师秦俊恒说。
在他看来,允许外资机构介入国内银行间债市后,银行间债市中便多了一个新的交易主体,这显然有助于活跃债券市场、促进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低利率趋势、提高市场定价的准确性和市场效率,使得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迎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长期来看,中国整个债券市场会向一个理想环境发展”。
央行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令他感到欣慰,该报告称,下一阶段要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积极、稳妥地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回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境外人民币“回家”,欢喜的不仅是国内银行间债市从业人员和专业人士。
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也可视为当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重要动作。
“人民币流出去,总得要有个地方可以投资,让它能够胜任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角色。”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少军说,“没有人民币回流和投资渠道将是限制境外企业对于人民币需求的主要障碍。”
他的理解是,允许境外机构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市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了一条出路,这使得人民币的流通非常顺畅,为人民币向投资、储备货币的角色转换提供了前提。
事实上,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已作出诸多努力。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民银行已与港、澳和东盟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高达8035亿元。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努力是大幅扩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各国政府救市行为开始退出和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金融开放的大环境下,去年,广东四城和上海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今年6月,又有20个省区市成为试点。
在秦俊恒看来,让人民币“回家”,同扩容人民币结算试点、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脉相承的。
他用一个简化的推理来解释开放人民币债券买卖带来的蝴蝶效应: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后,持有人民币的外资机构会日益增多。然而,如果这些人民币只能放在箱子底下,而不能拿出来保值、投资、增值,他们持有人民币的兴趣会降低。之后,他们在跨国贸易中就不愿意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中国想通过用人民币结算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就会受到影响。不过,若允许这些国家把他们手中的人民币投资到中国的银行间债市,给他们提供保值增值的“甜头”,他们会乐意持有人民币,进而,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会更加红火,人民币也由此更加国际化。
鲁政委说,允许外资机构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市,正是为了配合人民币结算试点举措,“这一点酝酿很久了”,“一旦拓宽了投资渠道,愿意出去的资金就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家认为持有人民币可能有收益,会愿意用人民币结算,这对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帮助显而易见”。
“人民币好用,谁不用呢?”秦俊恒颇为看好人民币“回家的路”,他认为央行此举将为国外发展人民币市场再次注入一针“强心剂”,加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预期,如此套利机会出现,将激发外资机构持有人民币的冲动。
银行大门敞开存隐忧
当主流人士做好准备推开银行间债市向境外机构敞开的大门,欣赏银行间债市和人民币国际化海阔天空的美好前景时,也有人担忧,突如其来的举措是否会因为“过猛”而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对此,北京律师张昕认为大可不必担忧,因为央行的通知比较“轻手”:“对主体、投资额度、运作模式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说是稳健的。”
通知首先对主体作出了规定,即试点期间,只有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和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才可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其次,新规规定了“额度”,即境外机构在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的情况下,必须在核准的额度内投资。再次,通知还对投资资金来源进行了限定,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人民币资金应当为其依照有关规定开展央行货币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业务获得的人民币资金。
“投资之前,央行要求境外机构提供证明资金来源以及拟投资额度等多项材料,实行事先审批制,并要求开户银行履行外债监测义务和报送境外机构资金汇入情况。监管层如此严格掌控,只是小步放开试点,短期内,控制风险、保证监管能力是没问题的。”张昕说。
他还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相对股市等高收益资本市场来说,债市是风险相对小但收益也较小的平台,其上述获批的机构主要是央行等机构,其投资行为主要是以保值为主,因此投机性等风险也不可能在这个领域发生。
然而,从长远来看,刘少军有其忧虑。他担心,无论该举措多么“温和”、稳健,国内债券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毕竟已经进一步接轨,联系也更加紧密,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联动性会进一步增强,“监管部门的谨慎心态需要随时持有。考虑到中外利差因素,海外套利资本可能会被吸引过来,我国宏观政策制定者也应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我国宏观政策的可控性将受到挑战”。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国内因素,还需要更多地考虑美国等国的货币政策因素。”王立补充说,此前,香港市场的利率水平大多随美国市场而波动,而今后,国内的利率水平或许也难免间接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一旦在海外形成大的离岸市场,那么可能使得规模扩大,国际债券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希望不要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否则,发生世界金融危机时,大家都是一根线上的蚂蚱,谁也逃不了。”
而当前其公司准备丰富在香港的子产品线、增加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市服务时,王立期待的是:“希望早日看到具体允许投资的债券种类和投资比例的相关细则进一步出台,我们还在等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