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贸易金融服务:开启商行全球化战略空间
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而这些存放在我国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使得我国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
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而这些存放在我国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使得我国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现人民币资金的境内外有效配置,从而使我国在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中掌握主导权。
应该说,作为跨境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实施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战略空间。
尽管中国的资本账户制度并未因近日境外人民币资金被有限制地允许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而发生改变,但此举却打开了一个足以令业界想象和憧憬的未来空间。
因为,相较于“提供贸易和投资便利”这一显而易见的结果,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并令境外人民币资金可以回流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原有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大大强化了人民币的交易和储备功能,从而不仅对国内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关系着中国能否在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中掌握主导权。
事实上,背靠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毋庸置疑。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希望持有和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这一点在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刚刚启动时就表现得十分明显:虽然当时业务量并不大,却呈陡峭上升的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670.81亿元,是2009年下半年结算量的18倍多。而自试点开始至7月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达到916.42亿元;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30个。
不过,这仅仅是个开端。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受国内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和市场开放度较低等因素影响,境内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服务的能力受到一定制约。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尚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打破原有支付模式
进入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在经历了6月份试点扩大带来的疾增之后,步入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境内代理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429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境外企业在各试点地区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903个。
事实上,在跨境贸易中,以本币结算和以外币结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外币结算时,我国的银行需要在该外币发行国银行开立该币种的同业往来账户,并且我国持有的外币都存放在该外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内;而以人民币结算时,则所有被支付的人民币最终都以境外银行在我国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存款的方式存放在境内银行体系内。
不过,正是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格局。
最直接的受益者莫过于国内企业。由于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的过程与境内贸易通过银行账户支付结算几乎并无差异,企业用本币结算后既不用再考虑外币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也不必再承担本外币兑换产生的费用,而企业的成本收益也与国内贸易一样直观,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比这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以人民币跨境结算打破了原有的支付模式,进而令货币供给形成机制发生改变,颠覆了过去只有净出口才创造新增流动性的格局,并将致使未来国内流动性规模加大。
众所周知,在以外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支付模式下,国内企业出口之后将外汇出售给国内银行,其结果是使国内货币供给增加;而企业进口则需要以相应的人民币购买外汇,从而最终减少国内货币供给。
然而,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后,至少名义上中国的进口贸易都可以用人民币支付,并且随后人民币资金又回流国内,从而使进口并不减少国内货币供给。换句话说,在不考虑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资本账户资金流入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体系流动性的增长将同时来自于出口积累的外汇和进口支付的人民币。
据了解,目前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已占有绝对比重。统计显示,2008年和2009年上述省份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达到24241.3亿美元和21008亿美元,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高达94.63%和95.18%。有专家预测,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将有望达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1%。
市场分析人士推断,年内跨境结算的人民币资金可回流的规模将在2000亿元左右。而未来5年左右,如果中国对东盟、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进口贸易全部采用人民币结算,那么月度回流的人民币规模即可达1500亿元、全年约1.8万亿元。
改善金融服务贸易逆差
如果说,为解决其人民币结算和资产管理需求,境外企业需要通过向我国银行购买金融服务,这相当于我国金融服务的出口,那么,服务于与我国无关的国际贸易等“境外消费”的人民币金融服务,则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的进口。
事实上,由于国内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开放度较低,境内金融机构的对外服务能力较弱,致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不过,这种状况有望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不断推进而得到逐步改善。
现在,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而这些存放在我国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使得我国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现人民币资金的境内外有效配置,从而使我国在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中掌握主导权。
当然,在此过程中,境外企业是否会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截至7月末的数据看,我国境内代理银行共办理人民币跨境售出业务320笔,合计51.96亿元;而办理人民币跨境买入业务201笔,折合人民币57.38亿元。境内代理银行买入人民币金额超过售出人民币金额,这一方面表明目前人民币购售业务管理有效,不会成为短期投资资金进入境内的管道;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境外参加银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有限。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境外交易对手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对此,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创新拓展人民币资金来源、投资和清算“三个渠道”。
事实表明,目前,央行已经在采取措施探索完善境外人民币资金的回流机制。而作为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的第一个突破口,8月16日央行发布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
就在近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上海要通过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实现跨境人民币业务扩大与上海人民币在岸市场的互动发展,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允许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主体参与上海金融市场。
另据权威统计,作为境外企业获取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预计年内央行货币互换规模将在8000亿元左右。
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银行的掌门人,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日前在一个论坛上发表讲演认为,除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海外人民币回流外,拓展人民币资金投资渠道还可以考虑通过离岸市场提供交易渠道,并且鼓励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大力吸收人民币存款等途径。
与此同时,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加快海外机构延伸步伐,扩大直接服务范围;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代理行网络,充分利用代理行资源完善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渠道。
而据了解,目前,中行境内外机构已经为境外参加行开立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200多个,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为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办理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商业银行的新起点
应该说,作为跨境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实施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战略空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同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银行的交通银行,亦因在此业务的不错表现,而为其年中业绩添上了漂亮的一笔。
刚刚披露的交行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交行跨境人民币结算由货物贸易拓展至服务贸易及非贸类业务,开办的分行增至16家,6月末,该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人民币106.11亿元,为上年全年的48.2倍。
而中行则因其众所周知的优势,始终居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市场份额之首。截至今年7月底,中行境内机构已为400余家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近1800笔,业务金额超过300亿元。
其中,中行深圳分行成为全国首家业务量突破100亿元的分行级金融机构。在海外行方面,中银香港继续发挥当地唯一清算行优势,截至7月30日,共办理业务超过3200笔,金额逾400亿元。
据记者观察,以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为契机,推动客户、产品和渠道的转型与优化,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抢占新的制高点、提升自身价值、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关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境客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客户,以及出国留学、经商和定居的个人客户;二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的企业和个人客户。
据初步统计,至2009年末,我国“走出去”企业达到1.3万家,出国留学生达到112万名,在华外资企业约70万家,在华留学生24万名。
显然,面对如此庞大的跨境客户群体带来的巨大跨境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快速出击,谁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谁就能赢得客户的忠诚。但如何才能从需求挖掘、产品开发、定价策略、服务提供等各个环节建立起顺畅的服务链,仍是我国银行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而由于上述金融需求涵盖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境外贸易金融业务、并购金融和项目金融业务、个人金融财富管理业务等诸多领域,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事实上,基于丰富的产品、强大的渠道、先进的信息科技、全面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市场营销建立起的高效业务链,最终有赖于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给我国银行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