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勇气比智慧更重要
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得益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
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得益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 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 产业链体系。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而供应链管理能力则是决定一条供应链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 素。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创新金融服务,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有赖于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那些缺乏固定资产、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 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融资难问题也终于得以破解。
2003年,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且在实践和理论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于国内同业的深圳发展银行(下称“深发展”)率先推出了 “1+N”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案例1,就是深发展成功为某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融资支持的完整流程。
案例1某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A公司,专营汽车电子等零配件的采购、销售,主要为广东的两家著名日系合资汽车厂家供货,与其下游厂家合作年限较 长,贸易关系稳定。在“汽车零配件-汽车生产-汽车经销商-终端用户”的国内汽车行业供应链条中,A公司处于供应链上游,与汽车行业形成共生发展,随着近 几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A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由于下游车厂较为强势,A公司一般采取向车厂提供3~6个月账期的销售结算模式。这样一来,A公司就形成了大量且稳定的应收账款。随着资 金占用量的越来越大,A公司于是需要通过融资以缓解短期流动资金压力。
然而,A公司作为一家资产规模、综合实力一般的中小型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显然无法通过银行的保证担保、抵押担保贷款等传统授信渠道获得融资支 持。
那么,就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案了吗?
不。深圳发展银行通过考察A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后,依据其与下游车厂的关系和交易细节,接受了A公司向深圳发展银行转让其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 并据此给予A公司4000万元的保理额度,解决了A公司因应收账款占用带来的流动资金短缺困境。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A公司与X公司(核心企业)签订供货合同;
(2)A公司送货,X公司验收货物并在送货单上签字确认;(3)X公司根据送货单明细定期生成电子收货单,送至A公司和深发展;
(4)A公司收到电子收货单后开出增值税发票,并交给深发展申请保理授信出账;
(5)深发展根据X公司发来的电子收货单和A公司交来的发票,确定、核实应收账款的具体金额后,将发票送达X公司;
(6)深发展根据核实的应收账款金额放款给A公司;
(7)X公司按时付款到A公司在深发展的付款账号,A公司偿还保理授信。
在这一案例中,传递出了3点非常重要的信息。
首先,“考察A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以及其与下游车厂的关系和交易细节”表明,深发展对A公司的融资准入评价重点是基于该公司对整个供应链的重要 性、地位,以及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历史,而没有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作特别的评估。其次,具体操作流程中的第1、2、3、4、5、6个步骤,均表明深发展对A 公司的该笔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防止了资金的挪用,同时还引入核心企业的资信,以作为控制授信风险的辅助手段。另外,具体操作流程 中的第7个步骤则表明A公司的销售收入将直接用来偿还授信。
“这就是供应链融资与传统银行融资的主要区别。”深圳发展银行贸易融资总监马黎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措辞非常严谨,但却言简意赅。
没错,案例1中的A公司作为一个在传统授信渠道中受到银行严苛对待的中小企业,就是如此轻松地通过深发展的创新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获得 了高达4000万元的融资支持。
那么,到底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呢?
“确切地说,贸易融资只是产品,而供应链金融则是一个工具。它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 提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正如马黎民所说,虽然与传统的保理业务及货押业务(动产及货权抵/质押授信)非常接近,但是很明显,与保理和货押这些简单的贸易 融资产品相比,供应链金融则是银行面向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
而其最关键的变化就是,银行的视角开始从仅关注单个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转变为从供应链的全景出发对企业进行评估。
“过去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单纯使用主体信用评级,将企业作为孤立个体进行评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流动资产在形态和规模上随 着企业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银行自然难以有效监控。”而这正是传统融资方式中,较少利用流动资产作为信用支持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再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出 发去分析,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因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交易过程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而且这种集成相对封闭,于是为银行的监控提供了条件。“在 供应链融资中,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无法达到融资门槛,因此,我们更多地借重了债项评级。”在马黎民所说的债项评级中,包括了企业的基本状况、市 场地位、供应链状况、融资状况、财务分析、授信用途及资产支持六大评估类别。
在这一问题上,目前国内的许多监管规定仍然要求银行贷款主要考虑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而深发展在供应链融资中对主体评价和债项评价的结合,则是 响应了《巴塞尔协议Ⅱ》中对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应注意债项评级的鼓励。
那么,是什么让深发展决心抛弃传统的风险控制思维?马黎民自有其看法,“企业靠什么从银行获得融资?
肯定不会是靠变卖资产,而一定是来自于正常经营中的现金流。现金流又来自哪里?必然是来自于它交易对手的正常付款。”
也正是这种强调对供应链交易关系考察和动态评估,将某一具体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与贷款企业的整体信用风险隔离开来,通过资产支持提升中小企业信 用的信贷评审方法,让很多过去手握订单却苦于自身规模有限难以获得外部融资的中小企业终于得以敲开银行的大门。
3月11日,深发展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2009年年度报告,而报告中所显示的0.68%的不良贷款率,相信也是其在创新的同时仍保持着良好 风险控制能力的最好佐证。
案例2某钢铁企业B公司,专业从事涂镀板材类钢铁产品的国内销售,是一家集销售、加工剪切、配送为一体的服务经销企业。其原料80%在国内市场 采购,鞍钢是其最主要的供货厂家。下游客户则大部分为从事家电、电脑机箱生产的企业。
2001年到2004年,恰逢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阶段,为了抓住发展机遇,B公司迅速与鞍钢等上游厂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时大力开拓 下游销售渠道,并最终实现了业绩的跳跃式增长。然而,业务量的大幅增长也为其带来了流动资金周转的困难。
对此,B公司不得不寻求外部融资。但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传统意义上的融资手段让该公司的总经理林先生近乎绝望。
在了解到深发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已经扶持了一批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后,林先生决定尝试与之接触。
最终,针对B公司供应链和财务状况等特点,深发展在向该公司相关人员对B公司资产构成、交易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后,为其选择了“未来货权质押授 信”这一供应链融资产品。
在得到2100万元的授信余额后,B公司基本解决了当年的资金缺口问题,重新迈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
可是就在此后不久,B公司又来到深发展寻求帮助。
原来,B公司与C公司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并凭借自身的强大实力,C公司很快成为了B公司最大的下游销售客户之一。但是随着双方业务量的增 长,B公司的月销售额增长至2800万元,结算期也由此前的15天延长到60~75天。这样一来,B公司的资金占用量就大大增加。
于是,在已有“未来货权质押授信”的基础上,B公司又向深发展提出了办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申请,并很快得到了批准,由深发展向其提供 5000万元的保理授信余额。
根据供应链的节点和需求,深发展设计了三类融资产品:预付类、存货类、应收类。
而在案例2中,B公司正是通过深发展所提供的“未来货权质押授信”
(预付类)和“应收账款保理”(应收类)业务的帮助,成功减少了由赊销预付所带来的变相转嫁成本的压力。
表面看来,获得融资的B公司是唯一的受益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通过对交易关系的梳理可以发现,B公司所在的钢铁行业已经形成了从铁矿石企业、钢铁生产企业、钢铁贸易企业直到各类终端用户的供应链。而B公司 则在供应链中处于中游,既是上游厂商鞍钢的一级经销商,又扮演着下游客户C公司代理采购商的角色。
B公司作为在该条供应链上资金需求压力最大的中小企业,按照传统的银行信贷审核,属于高风险贷款人,不仅贷款难度大,即便获得贷款,也需要支付 更高的资金成本。如此一来,无疑就会相应推高B公司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成本。而深发展通过帮助B公司获得融资并降低融资成本,则无形中也为该条供应链降低了 资金成本,从而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并不仅仅是B公司,而是整个供应链。
而这一实证,也再一次体现出了供应链金融的优越性。
当马黎民言至此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也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一,利用创新的风险控制模式,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其 二,通过为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注入资金,帮助核心企业疏通了供货和销售渠道,有效改善了供应链的生态;其三,降低了供应链的资金成本,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通过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不但要针对某一条特定的供应链提供融资方案,同时也要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包括各种服务在 内的中间业务。而这也就要求银行必须具有开发出一系列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能力,并且,还要在不断地适应各种变化中做到与时俱进。
“企业绝不会因为银行固定的金融服务模式而去改变其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必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开发一个新产品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需要持续地去创新。而任何一家银行都有可能面临创新的失败,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面对。所 以其实对银行业而言,创新的勇气比智慧更重要。”马黎民的语气中有感慨,但是其中也许不乏欣慰。而个中滋味,相信也只有这些在金融服务中不断发挥着勇气和 智慧寻求创新的银行人,才能真切地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