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不“冷” 顺差仍“寒”
外贸数据一改寒意逼人。1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我国外贸终结“十三连阴”,出口同比增长17.7%,实现自2008年11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
●2009年12月份,外贸出口同比增速自2008年11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
●2009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的份额升至9%以上,出口超德国成全球第一
●2009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贸易顺差同比减少34.2%
外贸数据一改寒意逼人。1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我国外贸终结“十三连阴”,出口同比增长17.7%,实现自2008年11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但从全年来看,依然不容乐观: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12月份进出口转正属意料之中。”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与2008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2008年12月份正是我国进出口进入“寒冬”的第二个月)。此外,李晶补充道:“‘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效果显现、欧美市场日益维稳等因素也对中国进出口企稳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海关直线向下的数据一直透出阵阵寒意: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国的出口从两位数的增长高台跳水,出现2.2%的降幅;到2009年上半年,累计降幅达21.8%;9月份起,出口降幅开始明显收窄;11月份降幅收窄为1.2%。而据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透露,12月份月度进口值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月度出口值列历史第四高位,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加速复苏。同时,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这也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
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信保费率、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短短一年间,中国外贸绝地反击突破“围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总结2009年时说:“危机爆发前我国占国际贸易的份额为8.8%,2009年预计在9%以上,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
不仅如此,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连续13次派遣经贸代表团赴海外采购,推动了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去年中国贸易顺差降幅超过三成,一改中国在贸易领域的大规模扩张势头。过去5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高速扩张。2004年至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为319.8亿美元、1019亿美元、1774.7亿美元,至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622亿美元。其间,每年的增长最低都接近50%。
对此,多数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专家都表示,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每年20%的增速将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甚至坦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出口达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已经不可能了。”钟山也特别强调,中国外贸发展还不平衡,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统计显示,2009年欧盟、美国、日本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中欧双边贸易总值同比下降14.5%;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下降10.6%;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下降14.2%。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同比增长41.6%,原油进口增长13.9%。全年进口机电产品4914.7亿美元,下降8.7%;其中进口汽车41.9万辆,增长2.8%。
“2010年对外贸易目标是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强调“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商务部则表示,今年将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记者 马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