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构建与可持续发展

2009-11-03 17:18 649

在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世界药品市场格局重组,中国的医药产业以日益融合的姿态,掀起了规则重建、秩序重排的锐变浪潮。

  生意社11月3日讯 在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世界药品市场格局重组,中国的医药产业以日益融合的姿态,掀起了规则重建、秩序重排的锐变浪潮。不想随波逐流的医药企业家们,深刻思考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医药产业机会与选择,试图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纷繁的市场具象中寻找带来企业利润增长和创新质变的关键要素,进而提炼出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寓意深刻并不乏时尚的热点话题。

  信息盛会,饕餮盛宴。10月27日上午,深秋的北京,中国医药人激进的思维火花驱散了北国的萧瑟。

  在第21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SFDA南方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辑陶剑虹用微观、带有方向感的主旨报告,引领在场的500多位中国医药企业家们思考了全新的竞争命题与现实抉择。

  应该说目前业界对于药品品类的研究,陶剑虹当属翘楚。在去年第20届信息会上陶剑虹所做的“药业激荡三十年”报告中,对中国药品品类做了三十年的纵向梳理,而本年度她报告的核心部分则对国内外药品品类竞争格局进行了横向比较。

  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

  在世界医药市场格局转换的进程中,中国的医药产业早已融入全球化的竞争中,寻找自身的定位与机遇。在报告的第一部分,陶剑虹从国内外医药产业的规模、成长性、效益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十大指标的比对分析,对中国医药产业的竞争潜力进行了梳理和剖析。

  首先从医药产业的规模看,中国不仅是用药大国也是制药大国。我国的医药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约为4%~5%,距离WHO的基本要求(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尚有一些差距。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正努力通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带动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和公益性的提升,医药卫生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也正显示出医药卫生作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第一轮医改即1985~1999年期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86%,第二轮医改即2000~2006年,收到SARS期间国家短期内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的影响这个比重已经上升到4.88%,到第三轮新医改启动后,我国的医药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这其中的主要拉动力来自于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

  近10年来,卫生费用的平均增长率为14.08%,而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41%,说明医药卫生消费需求的增长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到2008年的人均卫生费用达到984元人民币,已经超过120美元的水平,虽然与国际发达水平有差距,但是说明中国医药卫生消费水平随经济发展提升的空间较大。以人均用药水平的增长最能说明问题,陶剑虹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均用药水平不断提升,在1978至2008年间,GDP增长了近77倍,而人均用药水平增长92.1倍。目前,我国的人均用药水平为377.8元,约合46.5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0美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用药水平的差异性正是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潜在购买力。尤其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的用药水平仅为25元,且老年人口的用药水平仅为358元,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人口老年化的到来,这些领域的市场扩容空间很大。

  中国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医药工业物质基础,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7%,这个比例高出美国0.6个百分点。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扑热息痛等大类原料药产量居世界第一,制剂产能居世界第一。中国药品出口额占全球药品出口额的2%,但是中国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经达到20%以上,国际平均水平是16%。与此同时,中国药品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如果单纯从绝对值的高低做总量的比对,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有现实的落差,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这段差距同时也是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的潜力空间。”在陶剑虹看来,认清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是中国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而看准中国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的规模潜力,则是我们融入国际化平台的底气。

  其次,从成长性指标看,中国的医药产业彰显着朝阳般的生命力。从世界范围看,今后5年世界药品市场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等主流市场向亚洲、澳洲、拉美、东欧等地区逐渐转移。以2009年为例,世界医药市场的增速仅为4.5%,但中国的药品市场增幅可以达到20%。中国的医药产业还处于相对分散的阶段,产业集中度提升的空间很大。在制药工业领域,世界制药前十强的集中度为40.13%,而中国为13.5%,我国目前有4768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但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了数量上的80.09%。上10亿元的企业只占1.52%,但是对医药工业总体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的贡献率分别为28.68%、31.04%、31.64%。在医药分销领域,中国医药商业前三强的集中度目前达到20%,日本的医药商业前三强集中度从21%提升到67%,用了10年,美国在10年内,商业前三强的集中度从31%提高到96%,“那么,假如给中国10年,我们的医药商业前三大巨头是否能够占有七成以上的市场,创造1.2万亿的药品销售收入呢?”陶剑虹的提问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而目前格局最为分散的是药品零售行业,中国连锁前三强的规模占零售市场的5.97%,分店数占总体的2.6%,而美国的连锁前三强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0%和40%。“分散是集中的前提,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和空前剧烈的分化、调整、重组的新时期,企业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进程会大大加快。”陶剑虹提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医药产业的集约化进程。

  第三,从效益水平来看,中国的医药企业还要在提高盈利能力上多下功夫。目前,我国制药工业的整体销售利润率不到10%,而世界制药50强的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18%,前10强的利润率平均达到21.3%。中国最大的制药工业企业的净利润率为14.92%;而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的净利润率为16.78%。我国医药商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分别已达到7.07%和1.18%,按照国际惯例,医药商业毛利率如果维持在4%,利润率应该达到1%,目前这说明我国医药商业总体经营和费用控制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内连锁药店的平均毛利率为20.4%,而在国际上,零售连锁药店的平均毛利率为24%~37%。“盈利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实力的提升。实现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迈进,最重要的是整体研发实力的增强,这说到底离不开企业效益的提升。”陶剑虹的分析引起了众多参会企业家的共鸣。

  最后,从创新能力看,中国尚有较大差距,但是也不能否认近年来出现一些有利于创新的积极元素。在研发投入方面,2004年到2008年间,全球药品研发费用年增长率达8.18%。即使在美国经济哀鸿遍野的2008年,美国生物药品研究公司在新药和疫苗上的研发投入却创造了新高,达到652亿美元,比2007年新增投入20亿美元。而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万~2000万元,企业的投入平均为0~5%。但是随着我国新药研发模式从简单仿制走向自主创新,对新药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5月我国新启动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央财政预算今年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重点推进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在内的11个科技重大专项措施,一些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可以从中寻找到资金支持。

  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规范药品注册审评是国内外新药审评机构的一致共识,为了说明这一点,陶剑虹不仅援引了美国FDA在万络事件之后对新药审批实施新的评审模式,即“风险评估和避险战略”。而且还详细梳理了中国新药定义的变化,今后,对新药的要求将着重4个方面的定义:“新”即一定要有新的疗效,“优”即要体现临床优越性,“同”即要重在仿品种而不是仿标准,“实”是要保持研究资料的真实性。“今后,企业在剂型创新上,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将是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陶剑虹指出。

  微观的数据可以模拟一个产业宏观的轮廓,与会者纷纷表示,陶剑虹副所长地报告用比对分析十分直观和全面地模拟出中国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轮廓,那就是:产业规模已经初具实力,新医改使得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能力提升空间巨大,用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拉动医药产业的快速增长。医药效益水平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足够的盈利支撑着创新的支出,另一方面,唯有创新才能真正带来产业质的飞跃。“当下的中国医药人应该磨砺出更为成熟的心智,要理性看待与国际领先者的差距,并承受各种障碍或失败所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在医药市场扩容的憧憬中,坚守住对医药技术创新的热情与投入,用技术进步延长和拓展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为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陶剑虹与医药企业朋友做了深刻的分享。

  用四维指标模拟中国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这个问题近年来有不少机构推出了他们的排行榜单,此次在第21届发布会上,陶剑虹也重点发布了中国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方法论,并以医药上市企业为例,对医药工商领域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点评。用陶剑虹的话说,“我们并不是要追赶眼下排行榜的时髦,恰恰相反,我们要用尽可能平实而科学的数学方法去展示抽象的经济规律。因为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寻找企业成功的个性化案例中的普遍规律,让其成为可供复制的方法论”。南方所推出的中国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TOPSIS法作为分析手段,遴选出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这四个维度的指标,这同时与之前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相得益彰。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陶剑虹用上市公司这个群体的数据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因为上市企业是公众公司,指标全面,连续性和可获得性十分好,而且,这133家医药上市企业中有40%左右都跻身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代表了中国医药领域最先进的生产力,我们评选核心竞争力20强就是要从优秀中寻找卓越。”陶剑虹分别从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中成药、医药商业这四个子模块中,点评了四维指标综合得分最高的前五大上市企业和单项指数反映最优的公司表现。她从数据分析中提示,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复合评价体系中,规模为大是普遍的导向,对于创新无论从评价指标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较有限,“这正说明,创新是中国医药企业进军世界制药500强的掣肘。”

  从重点品类市场竞争趋势中寻找研发热点

  与国际市场的整体用药格局不同,中国医院主导的用药类别依然是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占据前三大份额。陶剑虹详细分析了这几大品类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态势。

  抗感染药物市场需求增幅放缓。2004年到2008年,我国抗感染药物销售额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由2004年的575.47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840.8亿元,每年的增长率均在10%左右徘徊。其中头孢类产品2008年的市场销售额为381亿元,增长13.11%。陶剑虹预计未来三年,我国头孢类抗生素的市场销售额将会以平稳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头孢类抗生素可超过450亿元。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耐药菌和难治性的病毒感染成为新药研发攻坚领域。例如,2008年全球畅销药物50强中,抗病毒药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酯(Truvada)和伐昔洛韦(Valtrex)都榜上有名。

  陶剑虹特别介绍了即将专利到期的抗感染药,鼓励国内医药企业率先研发抢仿。其中中国无进口的有:甲磺酸阿拉曲伐沙星(AlatrofloxacinMesylate),2009年11月美国专利到期;阿巴卡韦(Abacavir),2009年6月美国专利到期;依发韦仑(Efavirenz),2013年5月美国专利到期。其中有国产的包括:阿扎那韦(Atazanavir),2014年1月美国专利到期;奈韦拉平(Nevirapine),2011年11月美国专利到期;同样将于2011年11月美国专利到期的还有HIV感染治疗用药茚地那韦(Indinavir)。

  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长较快,IMS公司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抗肿瘤处方药市场为48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54%,占世界16大类药物市场的14.06%,比十年前的138亿美元增长了249.19%,2009年抗肿瘤处方药市场将仍以16%的增长率持续递增。

  而在我国,抗肿瘤药市场总规模2009年约为634亿元,到2010年将再增长21.47%。前十大品种中,合资进口药品所占市场份额超50%的有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表柔比星、利妥昔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其中合资进口比重最高的是卡培他滨、利妥昔单抗、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都占100%;而多西他赛则是国产药占绝对优势,达65.60%。

  陶剑虹指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抗肿瘤药物的销售中,中成药是一大特色优势。其中以紫杉醇为代表的植物药成分类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是最大的。

  心血管用药是老年化社会中拥有较大潜力空间的用药领域。2004年到2008年,南方所城市样本医院市场中,心血管系统药物销售额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预计今年将达到925.3亿元,2010年预计增长率在12.43%,达1040.3亿元。

  陶剑虹以降血脂药为例对心血管药物国内外竞争格局进行了比较:受通用名药物的冲击,国际降血脂药物市场增速明显放缓,预计今年全球降血脂药市场规模为342亿美元。而我国降血脂药销售额则由2002年的18.8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70亿元,2002~2006年节节攀升,2007年开始增速有所减缓。

  南方所数据显示,在降血脂药领域,前十大品种中合资进口药品所占份额超95%的有阿西莫司、非诺贝特、氟伐他汀、血脂康和罗素他汀;其中合资进口比重最高的是血脂康和罗素他汀,均占100%,其次是非诺贝特,占99.39%;而普罗布考则是国产药占绝对优势,达100%。

  陶剑虹还着重分析了两个新兴的药物类别。其一是抗凝血剂。陶剑虹指出这是目前全球一个有待大量满足的医疗需求,例如,在美国每年有600万的人因患有深静脉血栓而住院;据IMS统计,2008年全球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市场规模达136.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90%,列全球处方药市场15大畅销治疗类别的第十一位。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超过1亿;2015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到2040年,将突破4亿。而据统计,65岁以上人口心脑血管血栓的患病率在20%左右。整个社会对于抗血栓药物的需求庞大。

  抗凝剂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创新。从最早的普通肝素到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再到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近来比较热门的Xa因子抑制剂,这一领域的创新不曾止步。2008年,全球抗凝血药市场规模62亿美元,到2014年可以达到91亿美元,其中低分子肝素的市场总量从45亿美元下降到28.5亿美元,取而代之的将是Xa因子抑制剂从3.25亿美元成长到29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拜耳和强生公司联合开发的Xarelto预计在上市当年就可创出1.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是十分有潜力的“准重磅炸弹药物”。

  实际上在这一用药领域中国的国产品竞争优势还不明显,以低分子肝素钠(依诺肝素钠)为例,法国赛诺菲安万特的低分子肝素钠市场份额超过60%;而低分子肝素钙的医院市场中,葛兰素史克的“速碧林”占有优势地位,2008年占据了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以氯吡格雷为例,目前赛诺菲安万特的波立维更是一枝独秀。

  陶剑虹指出另一个异军突起的领域是疫苗。她在报告中表示,2008年全球疫苗产品销售额为224亿美元,预期到2013年可增加到36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10.9%。其中传统儿童疫苗约占70%,但不久成人及治疗性疫苗的销售将迅速超过并占据主导地位。

  其中感染性疾病的疫苗研发是最热门的:2008年处在临床开发阶段的新生物技术药中有162种为治疗感染性疾病,其中有疫苗121种,占74.69%,占2008年进行临床试验疫苗的54.26%。

  在中国有14种国家计划免疫疫苗,其中4种进入了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显然,随着我国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并倡导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疫苗将又是一个需求巨大的领域。

  以三大战略为支撑探寻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我们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竞争机会已经有了共识,针对微观的品类格局也进行了热点的搜索和现状梳理,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下作为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来实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陶剑虹将话题延伸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探讨。

  “虽说每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但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策略来维持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进步,以在最大限度上延续产品的生命周期。”陶剑虹告诉参会者,为保护自身的畅销药,品牌药企业正将注意力从法律纠纷转至研发前线。

  与此同时,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也正在成为一项关键的R&D要求。据Datamonitor统计,2002~2008年,50个顶级制药企业39%的新产品均被二次开发。

  创新是首要的发展战略。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源源不断上市的新药,陶剑虹列举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Bapineuzumab和骨关节炎药物领域几个潜力在研药物为例,再一次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而资本战略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在全球医药巨头并购整合已成为趋势、资本市场正在改变医药企业的生存方式与竞争态势的形势下,陶剑虹认为,中国医药行业未来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权的企业,将是那些稳健成长的合资医药企业、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专业化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有国际化能力的特色医药企业、有卓越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民营医药企业以及有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资本型新进入企业。最后品牌战略是永恒的竞争主题,“尤其是OTC药物的竞争将更加凸显为品牌的竞争。”陶剑虹在分析中指出。

  “最后我想用法国启蒙运动自由思想倡导者、诗人伏尔泰的一句名言送给在座与南方所信息发布会携手走过21载的企业友人,‘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祝医药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最后,陶剑虹用洋溢着激情与期冀的一席话结束了报告。但是,她留给现场中国医药企业的思考却远没有停止。(记者董菊红钟可芬)
 

0
标签: 医药产业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上海:强化科技支撑中医药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贸易

2021-12-10 11:53
20494

邀请函|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16-10-26 11:46
1741

生物医药产业迎政策良机

2012-02-22 11:15
12468

创新传统医药产业发展 劲牌成行业践行者

2009-12-23 16:16
794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2009-12-25 17:18
84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