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远:外汇储备增长 担忧也增长
国际贸易中一国的顺差,意味着该国的国民财富增长,但我国却不同。虽然国际贸易的顺差,最终为国家积累了历史上最大的外汇储备,但这不仅不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相反却面临人民币升值、外汇资产贬值的压力。
美国财政部的报告,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间接了解中国外汇储备怎么投资的报告了。但这个出口转内销的信息,数据朦胧之极,最多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局部真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8月20日在其官方网站上以新闻通稿的方式,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初步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双顺差”,国际储备继续增长。截至2009年上半年末,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1856亿美元,达到21316亿美元。
在正式报表出来之前,率先公布敏感数据的方式还是第一次。若从信息披露的时效来看,的确是个好事情,但好事情却未必能带来好心情——尤其报喜报的是“顺差继续、国际储备增加”的好数据,更和好心情无关,很是彰显外汇问题在中国经济中令人伤心的吊诡。
因为一般来说,国际贸易中一国的顺差,意味着该国的国民财富增长,但我国却不同。虽然国际贸易的顺差,最终为国家积累了历史上最大的外汇储备,但这不仅不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相反却面临人民币升值、外汇资产贬值的压力。
一旦在人民币还不能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之前,人民币大幅升值成为现实,那么顺差越大的中国国际贸易,其归口到外管局的外汇储备资产,不仅不会给勤劳的中国国民带来应有的财富,相反到那时国民财富因为汇率变化而缩水,外管局还变成了一个漏斗。
因为在中国境内外汇不能流通,也不能随时兑换,都要按照一定的条件,在外管局指定的国有商业银行结算,这些外汇最终都集中到了外管局的名下。虽然按照外汇储备的理论定义说,外管局并不拥有这些外汇,但不是东家,它能够主张的权利却大过实际的外汇拥有者。因为它是中国唯一的外汇和人民币结算的路径。
比如中国制造卖到美国的袜子,赚到的美元,想回国置业,只能得到外管局的认可,才能换成人民币。换成人民币后,还想继续做国际贸易,又必须到外管局规定的地方换成外汇。不说这其中外管局垄断了外汇结算,在外汇和人民币之间的结算买卖中,收取老百姓换汇的手续费了。就说现在这么大的外汇资产在外管局的账上,它不是真主人而通过管制进出,成为实际控制人,而国民没有其他选择,不公平且不合理,不言而喻。
首先外管局不能保证对这些外汇资产负责。除了政策规定只有它能做外汇外,它拿不出合理资格证明它能保证外汇资产的安全——因为外管局本身是行政单位,自己没有资产,即使它的顶头上司央行的资本金也少得可怜,在中国境内把所有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都买了,只能靠央行多印钞票,但这对经济安全造成的隐患,也许连小孩子都知道。
当然可以为外管局辩解,没有相应的资本金来对资产风险负责,如果是理财高手也行。但外管局管理着不是它的外汇资产,在全球范围经营,却没有公布过投资收益,它能不能保证收益?只有天知道。
要是联系8月17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这个天知道的事情,也许能说成天知道我们要怎么担心才好?
美国财政部的报告,是世界上唯一一份能够间接了解中国外汇储备怎么投资的报告了。但这个出口转内销的信息,数据朦胧之极,最多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局部真理,不仅无法了解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连外管局实际买了多少以及什么品种的美国债,都没有一致的结论。
比如这次美财政部的报告说,6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7764亿美元,比上个月减少了251亿美元,是9年以来最大的月度减少规模,但6月份中国对美国长期国债的净购买额却增加了266亿美元。这实在是猜不出余额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是有哪些品种到期了,还是真减持了?这项最大宗的投资(占整个外汇储备的30%),我们无法计算投资的真正受益。
不过迷信管制的外管局,自己未必认为它的宝刀已老。它也许还躺在中国开放早期,外汇奇缺的时代。那时说外汇实行行政管制,还有点合理性,既不得已,也有个参加国际贸易渐进的过程。但现在外汇资产的规模之大,增加之快,还用行政管制的办法,来计划调节,显然外管局对外汇储备的何去何从,显得毫无办法。
这也许是一个少有的经济学悖论。因为所有的经济学研究目的,都在设想怎么达到增长的目的。但中国外汇是个例外: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对中国国民而言,不仅没有增长的快乐,还要担心外管局这个大漏斗,漏掉应有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