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式催收诈骗兴起:不法分子借360借条、贷上钱名义诈骗

2020-09-27 18:59 319684

近几年,随着网贷兴起,无数人深陷在债务泥潭中无法自拔。他们中的大多数举债无数,到头来,可能自己都不记得“撸”了哪些平台。这也给一些居

近几年,随着网贷兴起,无数人深陷在债务泥潭中无法自拔。


他们中的大多数举债无数,到头来,可能自己都不记得“撸”了哪些平台。


这也给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留下诈骗的空间。


这些诈骗团伙冒充催收人员,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向借款人催债。


事实上,这种诈骗方式并不新鲜。


但随着疫情缓解,催收行业复工,这些打着催收名义诈骗的团伙也开始“浑水摸鱼”,泛滥起来。


相关报道显示,这些诈骗团伙中还有一部分成员,曾经是真正的催收人员。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借款人上当受骗。


碰瓷式诈骗


爆通讯录,是网贷催收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现在,爆通讯录同样也成为以催收名义进行诈骗的团伙最常用的武器。


近几个月来,有多名借款人反应,自己遭遇了诈骗。


消金社总结发现,诈骗人员以催收的名义向借款人拨打电话,并以“爆通讯录”威胁,要求借款人“还款”。


“说我借了无优花,下午四点前必须还清,不然就要爆通讯录。”借款人小吴表示。


在骗子的指导下,小吴添加了骗子的QQ,并下载了骗子要求下载的APP。


让小吴惊讶的是,下载的APP里真的有自己的借款3000元的信息。


那么借款APP中,为何会出现小吴的借款信息呢?


4月23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检察院受理的一起47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冒充网贷平台催收人员诈骗案件中提到:


诈骗人员登录查询平台后台录入被害人的姓名、手机号码、欠款金额等信息,然后再把链接通过微信发送给被害人,被害人打开链接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就能查询到相关的欠款记录。


但幸运的是,小吴核对自己的银行账单后,发现没有收到过这笔款项,很快就反应过来自己是遇到诈骗了。


据统计,这些团伙还曾以易顺花、优惠花、无忧虾借、易分期、随你花等名义实施诈骗,贷上钱、360借条等知名平台也曾成为他们冒充的对象。


不同于小吴遭遇的诈骗团伙,其他团伙的诈骗成本更低。


他们没有仿冒的APP,会要求借款人通过链接或财务微信“还款”。


“他说由于平台收费过高,被银监会下架了,导致信息封存在App里。” 另一位借款人表示,诈骗团伙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借款人自己登陆App查看。


有借款人提供的截图显示,点击诈骗团伙提供的链接后,会显示收款人的名称和账号。支付步骤显示,借款人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还款。



事实上,除了“威逼”外,“利诱”也是这些诈骗团伙常用的伎俩。


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借款人收入状况不良,出现协商还款的需求,也让诈骗团伙钻了空子。


他们打着平台催收人员的名号,以“利息减免”、“本金分期”等优惠,诱导借款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还款”到私人账户中。


“还款肯定是还到银行或者贷款公司的对公账户里。”一家催收公司的合伙人柳林说。


另一位负责银行信用卡催收的催收从业者余白也表示,“还款是还到债务人本人名下信用卡,一债一卡。”


这种通过私人账户还款的诈骗方式,看起来漏洞百出,但仍然成功骗到很多人。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诈骗足够“精确”。


首先在诈骗对象选取上,他们只选择曾经有过借款行为的借款人,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借款数据,进行诈骗。


其次在诈骗方式上,会借用催收常用的手段,并模仿催收人员“恶劣”、“蛮横”的态度让借款人信以为真。


即使这两个步骤没有“诈”到借款人,他们还会有后招,会采用短信验证码轰炸等方式让借款人“投降”。


事实上,这些诈骗团伙之所以能做到以假乱真,让借款人信服,或许与部分诈骗团伙的成员是由真正的催收人员“转行”而来有关。


催收人员转型做催收诈骗?


“早些年的时候,我在外地做过正规催收,有了一些从业经验。”上述赣榆区检察院受理的诈骗案件中诈骗集团的头目刘某甲说。


他表示,由于觉得自己带人能够赚得更多,就通过在网上购买一些网贷人员的信息,组织几个人开始冒充网贷平台委托的催收人员进行诈骗。


一般情况下,委外催收后,银行或贷款公司会向合作的催收公司提供借款人信息,而这些借款人信息又会被分配到具体的催收员手上。


“银行或者贷款公司会提供借款人预留的所有信息。”柳林告诉消金社。


他举例道,催收公司能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借款人的身份证信息、手机号、住址、工作单位、紧急联系人等。


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催收行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柳林说,基层员工能做满一年的不到20%,管理层会长久一些。


另一位催收从业者余白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表示,这是由于催收人员需要掌握的东西多,对综合谈话技巧有一定的要求,“压力普遍较大。”


掌握了充分借款人信息,再加上人员流动性高,是否就增加催收人员转型诈骗团伙的可能性?
 
对于这种看法,上述两位催收从业者都给出否定的观点。


“催收人员就算诈骗也骗不到多少钱,他的犯罪成本高于收益。”柳林说,也是因为如此,催收公司内的员工去诈骗,基本上是极少数的“个例”。


为了杜绝借款人信息外泄的,催收公司内部也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办公区域严禁带手机相机等拍照录像设备,网络为内部局域网,计算机所有外接接口禁用,办公室24小时无死角监控。”余白告诉消金社。


柳林说,催收公司有专门的作业系统,员工只能一个一个案件去看并在系统内操作,不能批量导出和拷贝。


事实上,对于催收人员诈骗事件,所有的公司都在“严防死守”。


柳林说,一旦这样的事件出现,对相应的项目可能会有“灭顶之灾”的风险。


有从业者认为,所有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都会有诈骗,上述诈骗团伙成员中,真正从催收行业转型的并不多,他们只是借用“催收人员”的名义而已。


红河自治州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在相关的宣传文章中提到,假冒贷款平台的催收人员能准确说出用户身份信息,是因为:


一般这些人以前都是做催收工作,不做以后偷走一部分借款人资料;也有人从不法渠道获取借款人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综合多地警方和媒体对相关诈骗案件的梳理发现,诈骗团伙成员真正从催收行业转型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从非法渠道获取借款人信息后实施诈骗。
 
也就是说,和其他电信精准诈骗并无二致,催收诈骗的根源依然在于“信息泄露”。


信息泄露何时休?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反诈骗专家曾表示,至少有50%以上的诈骗案件跟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他指出,犯罪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诈骗,普通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我保护。


消金社了解到,目前信息泄露的源头一般有三个:


一是网站漏洞,这是黑市上流通的个人信息的主要来源;


二是针对个人用户的木马病毒、钓鱼网站和伪基站;


三是无良商家的“内鬼”和技术黑客。


但现实情况是,在精准电信诈骗案例中,追溯信息泄露源头并不是一件易事。


以上述催收诈骗为例,被诈骗的借款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接听到的诈骗电话归属地也较为分散。


不仅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多个贷款平台都曾留下过个人信息,因此很难确定信息泄露的源头。


相比于其他行业,出于风控的需要,金融行业会掌握的用户信息更加“全面”。


除此之外,贷款软件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当然,借款人信息泄露的源头甚至可能不是网贷平台,有些信息可能在借款人点击链接“测额度”、“测信用”的时候就已经泄露出去了。


例如曾经盛行一时的信贷经理抢单软件,就会通过测贷款额度的短信链接收集用户信息后,付费推送给信贷经理。


在用户信息交易暗网中,这些贷款信息也相当值钱。


有调查发现,根据新旧程度不同,贷款超市和现金贷互相倒卖的数据,每条价格最高能达到3元。


这也为诈骗团伙实施诈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可能性。


自疫情以来,针对网贷老哥们的收割一波接着一波。


先是反催收联盟、协商还款,紧接着是大数据查询软件,而现在这些催收诈骗

也将目光锁定在借款老哥们身上。


这些深陷债务泥潭无法自拔的老哥们,如今成为多方抢夺的“肥肉”。


在这场游戏里,不知道到底谁“撸”了谁。




6
标签: 诈骗 数人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