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一男子查询下载他人征信报告千余次被判刑!
目前,我国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尚未专门立法,而是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信息合法合规地共享、披露与使用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近两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反复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来源:消费金融频道(ID:XFJRPD)
目前,我国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尚未专门立法,而是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信息合法合规地共享、披露与使用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近两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反复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征信有多重要呢? 某种程度上,一句话可以概述之,所有不良记录可能将伴随着你终身。 如果因为使用不当被列入央行黑名单,不但无法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甚至不能购买机票,不能购买动车票。 除非个人授权,否则个人与其他机构是无权查看他人的个人征信的,但近日据「消费金融频道」了解,有人擅自查询他人征信报告高达上千次。 非法查询征信 据媒体报道,32岁的沈某是上海人,供职于一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担任项目经理。 因为业务上的联系,沈某的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有专线互联的终端机,去年2月5日、3月23日,远在上海的沈某擅自利用公司的终端机,非法登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他人的征信报告。 在沈某查询的人中,有自己的亲戚朋友,还有一些有头有脸的社会名人。沈某根据这些人的身份信息和大众设置用户名及密码的习惯,猜测他们的个人征信系统用户名及密码进行“撞库”,成功查询并下载保存了100份他人的征信报告。 去年4月底,沈某被查获归案。后经调查,早在2013年至2014年间,他就已经采取同样的作案手段,查询并下载保存了他人征信报告共计1000余份。 最终,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沈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4000元。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没有书面授权,无人有权查看相关信用报告。当然,如果您已经从某家银行借了款,或用了它的信用卡,那这家银行将无需征得您同意。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如果违反规定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或将查询结果用于规定范围之外的其他目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则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严禁代查征信 这些问题也要注意。 不用跑银行排队等候,只需在手机上下载个APP,输入相关个人信息,就能查询个人征信,并在24小时内出具报告。 但殊不知,背后却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整个过程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在APP上完成的,但实质上是APP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在征信中心的平台上进行查询,与用户本人在征信中心平台上查询无异,APP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中介的角色。 央行征信中心官网首页标注,“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类所谓的查征信App很有可能在收集到用户个人信息后交易给非法机构,衍生出新的“买卖”,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此前,央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机构和接入机构征信信息安全管理。 文件要求,严格授权查询机制,未经授权严禁查询征信报告,规范内部人员和国家机关查询办理流程,严禁未经授权认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统。 央行征信工作会议强调,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征信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警惕洗白征信 此外,也有不少人表示花钱就能“洗白”征信。 据「消费金融频道」了解,宣称能“洗白”征信的店家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是由他们负责修改PDF征信报告,用激光打印机打出来就跟原件无异;二是他们打印纸质,邮寄快递过来。要价方面,修改内容越多就价格越高,因为需要排版和加水印,价格一般在400至500元。 但此种“洗白”方式并不有效,如客户自身携带纸质版的个人征信报告到网点审批贷款时,银行仍需要客户授权在征信系统内再次查阅个人征信报告,目的就是防止个人对征信报告进行修改。 对于部分无委托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权限的小型金融机构而言,也有辨别客户纸质版个人征信真伪的办法。“我们会指派相关人员陪同客户一起去银行打印征信报告以确保真实。”一家小型贷款机构工作人员表示。 征信系统是国家建立的记录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库,征信中心不能自行修改、删除数据,金融机构更并没有权利随意更改客户的个人信用记录。 「消费金融频道」提醒,对于个人征信报告应妥善保管,切勿相信别人可以修改或制作征信的谎言,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交给第三人,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侵权、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呈现多发态势。 “目前很多征信机构、互联网公司以及金融科技公司信息泄露事件较为普遍,影响很大。”2019年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时指出,机构从事征信业务,需要严守信息保护底线,下一步将对打着信用的名义在做征信业务的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