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退出近千家,消费金融风口上的小贷公司缘何“停滞”生长?

薛洪言 |2019-05-30 17:4957463

​在各类金融牌照中,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可谓“消金三杰”,蚂蚁金服的借呗/花呗、苏宁金融的任性贷、度小满的有钱花等明星产品,背后都是小贷公司。

在各类金融牌照中,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可谓“消金三杰”,蚂蚁金服的借呗/花呗、苏宁金融的任性贷、度小满的有钱花等明星产品,背后都是小贷公司。


过去三年(2015-2018),消费金融渐入佳境,小贷公司本应在风口上奔跑,但却像被施了魔咒般,双脚踏进泥潭,增长举步维艰。

小贷001.jpg

2015年是小贷公司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快速增长,短短四年间,贷款余额从不足2000亿扩张至9000亿;在此之后,久久横盘,陷入瓶颈。


小贷公司“停滞”生长,意味着什么?


 转型生死考


据小贷协会2015年调研数据,一些省份超过1/3的小贷公司不能正常营业。与农商行、城商行的困局一样,当实体经济下行叠加金融科技崛起,小贷公司正经历着生死考验。


经济下行的影响有二:不良攀升,利率下降。


金融科技的影响亦有二:巨头下沉,模式变革。


影响交织下,龙头尚可勉力应付,中小玩家则渐被时代抛弃。


以瀚华小贷为例,以2015年为界,贷款平均息费率降档,平均降幅6个百分点,以40亿月均贷款余额计算,年息费收入缩水2.4亿元。叠加不良率上升影响,2015年之后,净利润接近腰斩。

小贷002.jpg

这几年,放贷机构凭借高定价赚得盆满钵满,个别消费金融公司年利率也一度高达40%以上(2018年之前),瀚华小贷为何主动调降息费率,以至利润大幅下降呢?


不得已为之!这要从贷款结构说起。


2015年之前,瀚华小贷主要做对公业务,这也是行业普遍状况(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公司除外)。线下做贷款,运营成本高,件均百万以上的贷款才有赚头,个人贷款不受重视,公司贷款才是主流。


随着经济下行,小微企业不断爆雷,小贷公司主动规避风险,向大中型客户靠拢,利率定价自然越来越低。2015年之后,金融科技叠加消费升级,消费金融迎来风口。但小贷公司们习惯了对公贷款,早期转型仍瞄准对公领域,待惊觉消费金融大有可为时,已力有不逮。


消费金融其实没什么门槛,创业公司,两三杆枪,也能创出一片天地。小贷公司有存量资产的包袱,受对公思维的牵制,反而束手束脚,慢慢落后于时代。农商行、城商行遭此困境,还可凭借吸储优势做一做资金方,小贷公司则没有退路。


从瀚华小贷的路径看,2015年和2016年着重调整行业结构,两年累计退出房地产、金属冶炼等行业约4700家企业客户,转向建筑行业和平台类企业,发力供应链金融。截止2016年末,个人贷款占比突破30%,但企业的主要心思仍在对公业务上。


2017年,瀚华小贷把零售转型提升至战略高度,全面进军个人金融市场,依托线下渠道优势,发力房抵贷(即房捷贷,后更名佳业贷)业务,没有走场景金融或现金贷的路线。


2018年末,瀚华小贷零售转型初见成效,佳业贷占比超过60%,成了公司拳头产品。不过以盈利衡量,重回三年前仍需时日。


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实力弱的小贷公司,纷纷陷入困境,甚至不能正常营业。三年来,已有近千家小贷公司退出市场。

牌照边缘化 


小贷公司身上一直有两道枷锁——不准跨区域经营,融资杠杆率低(一般为不超过1.5倍)。


有管制,就有突围。这里面,也隐藏着小贷公司扩张与收缩的秘密。


不允许跨区域经营,企业就在多地注册。在区域突围的动力下,小贷公司数量快速扩张,2009-2011年,小贷公司数量实现了从650家、2614家到4282家的三级跳。以瀚华小贷为例,高峰期通过13家小贷公司多区域经营。

小贷003.jpg

之后,互联网浪潮袭来,前有P2P借助互联网渠道撮合贷款,后有互联网巨头基于电商生态线上融资,网络小贷水到渠成。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网络小贷做了官方背书,地方金融办开始为小贷公司叠加“互联网放贷”资质,网络小贷牌照面世了。


有了互联网放贷资质,多地分散注册意义不再,集团型小贷公司自发注销多余机构,小贷公司机构数量于2015年三季度达到顶峰,此后便一路下降。


区域突围,带来机构数量的增减;杠杆率突围,主导了规模的增缩。


从数据上看,小贷行业的杠杆率(贷款余额/注册资本)一直在1.2以下,1.5倍的杠杆率限制似乎绰绰有余。


实则不然,1.2倍的实际杠杆率恰恰是限制的结果。为了规避杠杆率限制,小贷公司各显神通,将贷款出表(把分母变小),在会计层面调降不良率。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类做法:


一是更换放贷主体,不给贷款入表的机会。一方面大力叙做委托贷款。小贷公司作为委托人,委托银行放贷,既可规避单户贷款限额的制约(一般要求不超过净资产的5%,即1亿资本金,单户贷款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垒垒大户,还能调剂杠杆率的高低。另一方面则申请保理、融资租赁、消费金融公司甚至民营银行牌照,把业务交给杠杆率更高的机构来做。


二是贷款转让,先入表再出表。贷款转让是个神器。举例来说,注册资本2亿、贷款余额3亿时,杠杆率达到上限,此时将3亿贷款转让给第三方机构(金融资产交易所、银行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杠杆率降至0,可回笼资金继续放贷,理论上,如此循环,想做多少做多少。资产转让进化到一定阶段,就是资产证券化(ABS)。


2013年以后,个人资金涌入互联网理财,小贷公司联手地方金交所,为各大平台的互联网理财(包括P2P)输送底层资产。这种贷款出表方式一度不受监管,简单便捷,一度让小贷公司彻底摆脱杠杆率的制约。


没了杠杆率的约束,资本金不再重要。大家有钱也不注资,不注资,表内贷款余额也就停止增长了。


后来,强监管来临,表内业务愈发受限;再后来,助贷兴起,没有牌照也能做业务,小贷牌照的价值越来越弱了。

龙头更迭


小贷牌照价值不断边缘化,带来了两大影响:


一是传统龙头不断“走出去”,申请并发力新的牌照,超越小贷公司的约束,综合化发展;


二是申请门槛越来越低,那些没有牌照的机构,尤其是互联网机构,以小贷牌照为切入点,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


一出一进之间,小贷行业快速分化——传统龙头快速淡出,互联网巨头全面主导。


先来看看瀚华小贷的例子。瀚华金控——担保行业和小贷行业双龙头,创立于2004年,2014年港股上市,旗下有9家小贷公司,五家获得网络小贷资质。2018年末,瀚华旗下小贷公司合计贷款余额47亿元,与三年前基本持平,接近零增长。

小贷004.jpg

看上去,瀚华小贷也陷入增长“停滞”,但站在集团视角,瀚华金控的放贷能力仍在扩张。2018年末,瀚华金控类授信业务(自营贷款、助贷、委贷、保理、融资租赁等)余额109亿元,较三年前增长46%,增速依旧强劲。


2015年起,瀚华金控推动战略转向,发力综合金融平台,在担保、小贷之外,大力拓展保理、融资租赁业务;2018年,进军助贷市场。从结果上看,小贷业务原地踏步(仅从贷款余额看),其他业务都在扩张。


贷款能力在强化,小贷业务(特指通过小贷公司做的自营业务)在弱化,这是传统小贷龙头的写照。


另一面,互联网玩家则加速入局。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网络小贷牌照数量已超过300张,成为巨头逐鹿的新战场。


自现金贷新规限制ABS出表后,互联网巨头系小贷公司迎来一波注资潮,综合实力快速赶超老牌小贷巨头。据启信宝数据,注册资本前20的小贷公司中,12家(存在两家属于同一集团的情况,如蚂蚁小微小贷和蚂蚁商诚小贷)隶属互联网巨头。

小贷005.jpg

仅看注册资本,互联网巨头已全面占先。而随着助贷发展,注册资本已不足以反映小贷公司的真正实力。


一些头部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高,但年放贷(撮合)量超过千亿元,表内外余额数百亿元。如360金融旗下的三六零网络小贷,注册资本仅5亿元,毫不起眼;而360金融2018年累计撮合放贷近千亿元,贷款余额430亿元,足可跻身行业前十。


把助贷考虑在内,掌握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已然主导了小贷行业,小贷行业正全面互联网化。


从小到大 


龙头更迭过程中,小贷公司慢慢背离了最初的定位,踏上了大型化之路。


2008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开篇就明确政策目标,“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服务三农、将资金引入欠发达地区,是监管推动小贷公司试点的政策本心。为此,监管设定了区域经营和杠杆率限制,小贷公司做不大,才甘于做服务县域和三农的金融毛细血管。


先看区域限制。市场规律下,资金天然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让资金踏踏实实待在欠发达地区,不准跨区域经营是必要条件。


再看杠杆率限制。《指导意见》要求小贷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意味着,若注册资本1个亿,只能从银行借款5000万,可放贷资金不过1.5个亿,即杠杆率不超过1.5倍。


既然已经将资金限制在欠发达地区,为何还要对放贷能力设置诸多障碍呢?


这背后,有多重考量:


一则,限制从银行借入资金规模,就限制了风险向银行的传递。在1.5倍的杠杆下,小贷公司不良率超过66%(把三分之二的资本金亏完)才会对银行带来实质风险,仅从风险传染的角度,不足以解释1.5倍杠杆的苛刻。


二则,放贷能力受限,与大项目无缘,才能甘于服务小微客户。试点出台的那几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基建、地产、制造业扩大再生产,实体经济不缺项目缺资金,金融机构乐于垒大户,小微客户嘛,金额小、手续繁、成本高,无人问津。

 

为避免小贷公司垒大户,只能把小贷公司变小,越小越好。1.5倍的杠杆率限制,卡住了小贷公司的脖子,也卡住了规模增长空间。待《指导意见》在地方落地时,一些省市进一步收紧缰绳。如辽宁明确要求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上限为2亿元,叠加1.5倍杠杆率限制,发展极限不过3亿元。


不过,伴随着网络小贷的出现、互联网巨头的入局,小贷公司成了巨头布局金融的第一站,在大型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日前,网传监管正在酝酿统一的互联网小贷监管办法,将注册资本提升至5亿元,杠杆倍数扩大至3-5倍。这可看作政策层面对小贷公司大型化的默许。


当前,经济下行,金融机构垒大户的环境不复存在,大型银行也在发力小微金融;在规模层面给小贷公司松绑,已不会影响小贷公司聚焦小微金融的初衷。


小贷公司大型化,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再深一层看,小贷公司大型化,也是科技重塑金融的必然要求。


科技打穿了时空界限,消解了“小而美”模式的生存空间,大型化叠加科技化,是金融机构的唯一出路,也是小贷公司的唯一出路。


从“小”到“大”的过程,优胜劣汰、整合重组将成为家常便饭,行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金融新纪元


小贷公司一直进化前行。进化淡化了牌照价值、模糊了业务界限、重构了市场结构,这才让小贷公司表内数据停滞不前。


小贷公司“停滞”生长,却并非个例。行业进化过程中,市场机构正在远离高规格(监管严、准入门槛高)金融牌照。


三五年前,只因消费金融牌照可放大10倍杠杆,牌照的吸引力便远大于小贷公司,可就当前来看,有了助贷加持,一张网络小贷牌照足矣,谁还去折腾消费金融牌照呢?


市场端,不同牌照的核心差异趋于淡化,而监管侧,不同牌照的监管规格却有天壤之别。这种失衡,进一步加速市场机构对所谓高规格牌照的逃离。截止2018年底,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仅有23家,而网络小贷数量近300家;五大金融科技巨头中,仅苏宁金融拥有消费金融牌照。


科技进步与模式进化,在消解牌照的价值。市场不仅在远离高规格牌照,下一步,连牌照本身也要远离,届时,更多的金融牌照都会停滞生长。


可那又如何呢?


金融牌照,在停滞生长;金融行业,却迈入新纪元。


来源 | 苏宁财富资讯(ID:SuningWealthInsights)

作者 | 薛洪言


5
标签:千家 风口 消费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上海市商务委会同市委金融办等12部门印发《本市关于更好发挥消费信贷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作用的实施意见》

2024-11-14 12:08
12489

淘宝明确9月底消费者端全量上线微信支付

2024-09-13 12:57
97064

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上半年净利润1.5亿元,同比下降66.3%

2024-09-12 15:07
103031

建信消费金融上半年业绩出炉,净利润0.63亿元

2024-09-12 15:06
103440

点石获建行10亿元意向授信 加强供应链赋能 创新消费金融

2024-08-12 15:03
73737

国务院:引导金融机构增加适应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供给

2024-08-06 14:16
9192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