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或助股票型私募洗牌 小型私募路在何方?
随着今年以来二级市场的风云变幻,股票型私募基金的日子开始变得艰难,不仅有明星私募基金旗下产品清盘,而且因为传言中的《资管新规》即将落地,一场股票型私募的大洗牌看来在所难免。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随着今年以来二级市场的风云变幻,股票型私募基金的日子开始变得艰难,不仅有明星私募基金旗下产品清盘,而且因为传言中的《资管新规》即将落地,一场股票型私募的大洗牌看来在所难免。
对此,多位私募基金经理告知记者,目前在一线城市开办私募公司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租金、人事和渠道成本日渐高涨。例如在北京,管理规模低于2亿元就会入不敷出。而当下主流私募公司的管理规模在1亿元以下。
接受《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北京某小型私募合伙人表示,公司目标是3年内管理规模扩张到30亿-50亿元。他向记者阐述了他的逻辑,目前证券类私募行业管理总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元,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管理人有两万多家,很可能最后只能生存下来1/10,单家管理规模就在50亿左右。
股票型私募未来日子艰难
《资管新规》落地越来越近。去年11月,央行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为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3月底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但具体的条文细则还未下发。
对此,私募排排网合规部总监温志飞向《红周刊》记者表示,资管新规提高了合格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门槛,降低了年收入门槛。此外还规定私募机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因此在产品代销、接受机构资金委托及担任资管产品投顾方面政策尚不明朗,“估计很多金融机构基于审慎原则,会尽量减少与私募合作,这也会限制私募的募集渠道”。
此外,资管新规还要求单只私募产品的杠杆率不得超过两倍,对此有市场人士解读称,此后私募机构通过加高杠杆来扩大管理规模的路径被堵死。
“资管新规对行业影响非常大。”高溪资产合伙人陈继豪告知记者,新规提高了合格投资者门槛,又加强了对私募公司的管理,压缩行业增量空间,未来行业长尾效应强化,中小私募生存会日渐艰难,私募公司对规模的追求会更加强烈。他同时指出,如果目前的高度结构化行情延续1-2年,将有大量小私募被挤出市场、面临倒闭。
根据银河基金私募汇统计,截至3月底,内地有8630家私募管理人(自主发行) ,其中管理规模在50亿元的仅有47家,10亿-20亿元之间的有144家,管理规模低于1亿元占比超过80%。上述私募基金公司累计发行了40838只私募产品,从备案数量来看,峰值出现在2016年,当年备案了28977只产品,到2017年备案数量已减少约3.4%。
股票型私募患上规模“焦虑症”
事实上,私募行业的淘汰一直在进行,尤其是行情高度分化的2017年,行业内的资金聚集愈加明显。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17年的私募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的私募去年资产规模增幅高达39%,获得1100亿元资金净流入;管理规模在10亿-50亿元的私募群体竞争白热化。另外,规模在10亿-20亿之间的私募退出比例高达53%。
有私募业内人士告知记者,私募行业真正开始注重存续期和业绩记录,是从2016年开始的。2016年上半年,监管层提高私募公司注册门槛,下半年FOF类产品放行,公募、券商等机构在筛选FOF产品投顾时,都很看重可追溯业绩和风控记录,“一般来说,存续期3年以上、可追溯业绩1-2年、基金经理在2人以上的才能达到FOF门槛,但中国私募市场的爆发是在2014年,因此很多新私募就被排除在外了”。
据记者了解,私募急于扩张规模有多方面原因:就成本而言,一线城市的私募公司成本越来越高。益安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豫刚认为,目前在北京,私募公司管理规模低于2亿元就会亏损。他解释:“私募的运营成本主要有:人力成本,按照协会要求,公司得有10个员工,每人年成本10万元、人工成本150万元左右;按照北京的租金成本,像样的办公室年成本至少50万元左右,总成本200万元。如按照1%的管理费,则需要2亿元的管理规模才能覆盖公司运营成本。”
“规模不同,私募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不一样。目前绝大多数私募管理规模只有亿元左右。私募基金公司全年房租至少30万-50万元;小私募一般4、5个员工,基金经理往往由公司出资人担任,除基金经理、风控外的岗位薪资并不高,公司全年的人力开支大致30万-40万元;除此之外,还有业务经费、路演费用,以及支付给律所的报表编制审核费、支付给券商的托管费,再加上基金业协会的会费,全年至少也得30万左右。”陈继豪向《红周刊》记者表示,一个北京的小私募,目前全年的总成本在160万元以上。
而且私募公司还需要“给渠道返佣”,一般1.5%的管理费中有1/3返还给代销机构、甚至可能返还1/2,实际到手的管理费远没有1.5%。“对于大多管理规模在1亿元左右的小型私募来说,管理费完全无法覆盖成本。”
此外,大型私募才更有资格进入券商/银行的白名单。王豫刚表示,进入机构白名单、或成为FOF类产品投顾,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协会的要求是‘1+3+3’,即首先是基金业协会正式会员,公司存续期满1年、3个基金经理、公开业绩至少3年,满足上述条件才有资格。此外,券商在尽调过程中还会了解私募的从业背景等信息”。
不同机构对白名单的审核门槛不同。中天泓晟投资合伙人刘长春告知记者,银行门槛较高,要求私募管理规模5亿元以上;券商门槛低,但也必须2亿元以上,至少3名基金经理,且回撤要小,最大历史回撤不能超过20%。
私募行业的剧烈洗牌,让业内人士倍感焦虑。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公司成立仅两年,管理规模也不大,但2017年新财富买方机构入门标准公布后,让他顿感压力。“从2017年开始,投票机构门槛提高不少,我们被排除在外。”据悉,管理规模高于7亿元的私募才有参评资格,经筛选后,仅剩800多家私募参与了投票。
大型私募头部效应明显,小私募面临生存危机
当中小私募还在为了规模苦苦挣扎的时候,经过多年发展,一批大型私募已经不再为规模发愁。据Wind统计,目前发行私募产品数量最多的是恒天财富,其已发行483只产品。不过据记者了解,恒天财富大部分产品的投顾为外部优质资管团队;高毅资产则以206只的产品数量居于第二。
以规模排名,目前已经有几家私募的权益类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有资深市场人士告知记者,“预计2018年国内就有权益类规模超千亿的私募出现。私募除了提管理费,还会在净值盈余中提取20%。考虑到2017年大型私募收益普遍不错,净值分成会非常惊人”。这位资深人士认为,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张,未来出现权益类规模超千亿的巨型私募是很正常的,当市场行情不错时,其营收甚至可以比肩头部公募。
“私募行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大部分资金会掌握在小部分资管机构手中。”陈继豪表示,私募行业一旦管理规模突破某个瓶颈后,规模扩张会越来越容易,因为银行等机构的委外资金也会优先投向优质私募。所以当2017年小私募苦苦求生的时候,不少百亿级私募却大量募资。据记者了解,高毅资产在今年1月大规模发行产品,仅邓晓峰一人就募集了上百亿资金。
“大家进入市场后发现募资很不容易,成本又在节节上升。如果过分压缩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又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北京这边有私募的办公室从国贸、金融街(000402,股吧)迁到了四环、五环外。”陈继豪表示。
中小私募出路何在?多位基金经理态度悲观。陈继豪表示,这两年行情不好,有越来越多的私募公司在注销。他预测,目前高度结构化的行情若再持续1-2年,会死掉很多私募。
“自带资金、人脉的金主并购持牌私募,也是一条出路。”一位私募壳倒卖从业者告知记者,由于新成立私募公司缺乏历史业绩,一些有志于私募行业的从业人士会倾向于收购成立时间较长、管理规模较小的私募公司,这也是私募壳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目前不错的私募壳价格都在百万左右。不过他亦认为,自2017年起,基金业协会对私募公司注册信息变更的限制越来越多、并加快了注销进度,壳市场暗淡是长期趋势。
因为过往几年注册门槛低、私募行业目前严重过剩,结局必然是大浪淘沙,只生存下来业绩最优秀的一小部分。”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向记者表示,资管新规相对利好公募、利空私募,目前也有一些私募在申请公募牌照,譬如凯石基金等,“但只有规模较大、业绩不错的私募才会去申请公募牌照,因为公募的运营成本比私募高很多,而且公募的审核很严格,目前来看,申请的私募不少、但获批其实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