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魏建国:中国超预期改革开放措施将出,自贸港成最大惊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1月下旬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并解读中国的经济政策时称,中国今年将推出新的改革开放举措,有些措施或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
新春来临之际,中国新的开放举措也已箭在弦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1月下旬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并解读中国的经济政策时称,中国今年将推出新的改革开放举措,有些措施或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他还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加强和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就此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展望了这些超出国际预期的措施。魏建国曾推动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落地,并经历对自由贸易港的多年研究。
他解释说,这些超出国际预期的措施,包括了打造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法治化环境、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新华网资料图
打造全球最好的营商环境
第一财经:你如何看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达沃斯演讲中所释放的信号?
魏建国:这向全球释放了“下一步中国继续坚定开放”的重要信号,因为国际形势正逐渐趋于保守。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理念,表明了美国对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和政治治理体系不再感兴趣。
对于这一点,处于纽约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敏感,IMF总裁拉加德去年7月就说过,如果中国等主要新兴市场的增长势头持续,且在IMF投票权中得到反映,IMF总部可能会在10年后迁往中国北京。世贸组织(WTO)也有危机感,特朗普政府曾多次放话可能会退出该组织。欧盟则担忧美国退出全球公平贸易的评判者行列,尤其是在钢铁、飞机等品类,(这或将导致)美欧制造业矛盾加深;而日本和澳大利亚则担心,美国若重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就必须重新进行谈判,涉及农产品和牛肉进出口以及汽车等已冻结的22条,也需要重新谈判。
在美国日益试图摆脱多边体系并更加看重双边经贸谈判的当下,国际贸易政策结构和体系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在美国逐渐形成交易型企业家的思路之后,中国对全球化治理体系、经贸和金融机制明确了三点。
首先,中国要加大对国际组织资金投入,提升份额和话语权;第二,加大对联合国及各类国际组织中层人员的派遣。目前,一些国际组织的高层有中国面孔,比如WTO副总干事易小准,但还不够,还需要中层甚至基层的人员。在过去,印度人是普遍英语好且成本低,而现在中国出国留学、出国的人数也在增多。
第三,推出中国规则和中国方案。这些都是为了改善、改进和推动那些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旧有规则,而不是进行颠覆性的改变。就好比有一座衰败的庙宇,特朗普要求拆掉,而中国的目的是把它修好,而且要修得更华丽、更符合当下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在共同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只顾自己发展。
第一财经:除了对全球化治理(多边)体系的支持,如何理解中国今年将推出新的改革开放举措,有些措施或超出国际预期?
魏建国: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政府在研究的一些政策,肯定将会超过国际预期。
首先,是打造全球最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外资本在中国投资。这包含了三点,第一是推进所有企业的公平竞争。在中国创立的企业,不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即权利公平,所有企业权利一样。第二是规则平等。第三是机会平等。
其次,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目前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论是形式上还是惩罚门槛都不够。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有政策,将会严重地影响创新,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降低刑事门槛。以后要按照国际要求,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立全球最好的营商环境。
第三,是加大力度建设公正、公开、透明的法制化环境。要让全球的投资者、企业、消费者等各方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最近五年,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不论是增速还是金额都出现下滑。在制造业领域,中国过去仅在加工贸易领域吸引外资有一些突破,和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吸引外资的效益、生产率和利润方面还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最后,是建立最好营商环境的最高形式,即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图片来源:商务部网站
自贸港将是全面开放新高地
第一财经:如何理解自贸港是建立全球最好营商环境的最高形式,自贸港与自贸试验区有何不同?
魏建国:过去多年来,围绕自贸港的建设方面都是我们中心研究的课题。
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已经由最早的1个逐步扩展到了如今的11个,但自贸港和自贸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贸区和自贸港有着不同的战略定位,自贸区的定位是“试验田”,在特定地区探索试验可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经验,自贸港的定位或是全面开放的新高地。对于自贸港的探索,是未来5——10年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开放高地,也是未来20——5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领域,作为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需要在市场准入、金融制度、税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
同时,自贸区侧重于货物流通方面的开放,而自贸港则是全方位的开放,包括货物流通、货币流通、人员流通、信息流通,以及更重要的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自贸区由现在的申报和审批制度改为负面清单和事中事后管理后,依然有很多需要申报的地方,相比之下,自贸港则不需要申报货物就能自由进入,将真正实现“境内关外”——这就对立法机构、政府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货币流通涉及到外资银行准入、人民币汇率开放、资本项下放开等问题,其他的如税费减免和人才、信息的自由流动也需要新的制度安排。
而最关键的变革,是来自于政府的改革。推进这些地方的改革,需要一个比新加坡、中国香港、荷兰鹿特丹更加高效又能确保服务到位的政府。
第一财经:新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有哪些其他的突破口?
魏建国:总结起来,有四个突破口。
首先,应该尽快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加大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
第二,应该主动积极扩大进口,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比如,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长期以来一直数额较大,可以从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进口大米来平抑顺差,这些产品需要大量的土壤、阳光和劳动力,也能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可以从加拿大等国家进口海产品,比如鱼虾、带鱼等;还可以进口高端消费品,比如香水、高端服装和首饰。
中国的进口关税降得也不够,比如应该降低进口汽车的关税。今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进口商品交易会,规模可能会超过广东的广交会出口规模。
第三,加强“一带一路”建设。
第四,应加大当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力度。比如,如何更快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发挥香港的服务业和金融业的龙头作用。在制造业领域,要加快船舶、轨道交通、电信、医疗设备的开放力度;服务业方面,要提升健康、养老、高精尖仪器、医疗的外资股权、合资比例。这些开放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国际预期。此外,还有发展迅速的共享单车等这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