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监管2周年:合规成本水涨船高 地方如何实现智能化监管?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突飞猛进,一些问题和风险也集中爆发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难点还在于数据的缺失以及如何将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
文/融360网贷评级课题组
来源: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自从2015年7月,由“央妈”颁发的第一份互联网金融监管文件面世以来,过去的两年,相关监管政策密集落地,合规性成本水涨船高。随着智能金融时代的到来,科技驱动了金融创新,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复杂性以及金融脱媒。如何建立智能化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从事后处理过渡到实时监控、事前预警,对各地监管部门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金融工作会议释放强监管信号
从2012年第4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彼时,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于萌芽时期。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突飞猛进,一些问题和风险也集中爆发,比如 “e租宝”事件,引发P2P污名化,更有民间各种数字货币、传销币层出不穷,每次金额动辄上百亿,数十万人血本无归,频频给行业监管敲响警钟。
同时,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大量的货币资金借道各类集合计划、伞形信托、P2P等“脱实入虚”流向房地产、股市、债市、期市,造成一二线城市房价飙涨,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各种资管业务层层嵌套严重加大了金融杠杆,且各种监管套利行为层出不穷。
来看一组数据,2010年我国总杠杆率(全社会总负债/GDP)为177.8%,到2016年,经济转型背景下,杠杆率升至237.6%,居民杠杆率从2015年的44%急速升至2016年的50.6%,2016年房贷占新增贷款之比高达46%。杠杆率急速攀升,意味着资金加速“脱实入虚”。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杠杆率持续攀升,已经超过了临界点。从2016年开始,中国越来越可能面临系统性风险。从学界到官方,“防控金融风险”成为讨论的高频热词。
从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17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7月中旬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屡次成为中国高层讨论的重要议题,点明金融“风险点”,明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将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足见其高度。
刚结束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会议还强调,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与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互联网金融第一次被纳入议题,表述上,“穿透性”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此前,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经多次呼吁:对于互联网金融应该实施穿透式监管,即透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看清业务实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
RegTech应对FinTech挑战 可将合规成本降低50%
近来,有关人工智能(AI)“将取代人类”的言论甚嚣尘上,AI能否替代金融监管的论战尚无定论。
事实上,为堵塞监管漏洞,消除监管空白,实行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作为论战话题的主角之一,5月中旬,央行力抗“人工智能+监管”大旗,宣布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并将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不可否认,作为携带着强大科技基因的全新力量,FinTech对全球金融业带来重大的革命性影响,驱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加快金融产品迭代与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外溢风险或者说是“创造性破坏”。
比如,FinTech导致跨界金融服务日益丰富,不同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渗透,风险的传染性更强;FinTech所形成的信息流撕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使金融风险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FinTech创新产品过度包装,风险隐蔽性更大,使得监管套利盛行。
可以说,正是金融科技的倒逼,才使得监管科技走向前台。作为从FinTech世界中扩展出来的细分领域,从国际看,RegTech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ML) 等新兴的颠覆性技术,为决策、降低成本以及合规问题等方面,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据IBM、麦肯锡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一年,新出台的监管法规超过了2万个。预计到2020年,完整的监管要求目录预计将超过3亿页,远远超出了人的跟踪能力。目前,风险和合规性管理占各大银行营业支出预算的10%至15%,金融服务机构每年的相关支出约为2700亿美元。
德勤的报告指出,RegTech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通过实现纸质报告流程的数字化、减少基于监管的人力激励支出以及集中化地满足监管要求等途径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可视性的结果是驱动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降低50%。
在中国,除了这些方面以外,RegTech不仅可以用来监管Fintech的发展,还可以满足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和划界能力的提升。作为RegTech主要技术工具,人工智能为现代金融监管解决了很多难题,包括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提供更高水平的全局优化计算以及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中国,我们如何发展RegTech?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认为,首先,完善金融监管的双支柱。微观层面,要建立Fintech行业监管规则,要实现风险监管的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要进行穿透式监管,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最终的投向,穿透连接起来。宏观层面,要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采取逆周期的操作,避免顺周期的风险。
其次,推动金融数据标准化。因为大数据的前提是要有数据,这个数据一定要有标准化的数据。各个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的数据,如果不能实现标准化,就很难建立基于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基础上的RegTech的监管。
成本高企、专业人才匮乏、数据缺失
地方如何建立风控系统?
金融是现代经济血液,与实体经济互为依托。尽管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是互联网金融等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各地金融监管部门责任重大。如何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平台有效、快速的监管,从事后处理过渡到实时监控、事前预警,对监管方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过去两年,行业风云变幻,监管思路由“促进发展”已演变成了“规范发展”。随着相关监管政策密集落地,行业的“合规”步伐加快,“银行存管”、“去刚兑去担保”、“信息披露”、“良性退出”、“行业自律”“现金贷”“校园贷”等关键词成为了“合规”这一主题下的产物。
在网贷监管趋严背景下,各地也制定了不同的网贷监管办法,相应的不管是对于地方监管部门还是网贷公司,相关的合规性成本也水涨船高。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金融高端人才一般集聚在一二线发达城市,这势必造成三四线城市金融专业人才匮乏,出现“重审批、轻监管”问题。
尽管前面提出了智能监管的总体发展思路,但具体到实施层面,推进并不容易。成本高企,专业人才匮乏,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难点还在于数据的缺失以及如何将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
信用数据要“开放共享”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这方面,地方监管部门可能还需与一线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事实上,这也是顺应政策之举。
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坚定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此前央行也表示,要强化RegTech应用实践,并强调愿与产学研用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贡献力量。
另外,近日,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向集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
2015年12月,贷款余额高达702亿元、投资人数约84万人次的“e租宝事件”爆发,掀起P2P行业第一个巨浪,引发社会极大的关注。
作为第一家预警e租宝的第三方机构,融360拥有成熟的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爬虫技术,对网贷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营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数据维度包括规模指标、流动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成长性指标。通过数据建模和历史数据回测,融360建立了通过数据监测发现风险可能性萌芽的机制,可以实现提前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这对于保护投资人权益,节约监管成本有重大意义。
基于这套技术,从2015年2月份以来,融360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实验室共同发布了10期网贷评级报告,总共对150多家平台进行了评级,对e租宝、众金在线、聚投融等几十家平台发生的运营问题及时进行了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