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新挑战
金融海啸加剧了贸易融资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主要风险源。
金融海啸加剧了贸易融资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主要风险源。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贸易融资的风险。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出口商平均坏账率约为 1%,2008年坏账率已经高达3.3%。作为我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2008年前11个月支付赔款 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5%。据统计,全球90%左右的对外贸易通过贸易融资市场进行融资,认清当前贸易融资领域风险的新特点,有利于我国金融机 构及进出口企业加强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抵御金融海啸的袭击。
国别风险:以美国为首
进行链式传播
本轮金融海啸使得贸易融资所面临的国别系统性风 险呈现两大新特点。首先,美国成为风险首发、高发国家。此前,贸易融资的国别风险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金融海啸中,由于美国首当其冲受 到重创,成为贸易融资风险高发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08年1-10月,其浙江分公司接到美国地区的报损案件81起,占比22.7%; 总金额达到1921万美元,占比32.2%。
其次,贸易融资国别风险呈现链式传播,发达国家之间紧密的经贸关系让金融海啸迅速感染了英法日意 等发达国家。2008年底,金融海啸开始席卷亚洲新兴国家经济体,韩国等国出现财政危机。进入2009年,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面临外资银行贷款撤 退、财政破产的窘境。2009年2月9日,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在调高美国、欧洲的风险等级后,又将22个经济体的贸易风险评级调高,其 中,俄罗斯首次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浙江公司承保欧盟地区的金额报损率仅为1%,而到了下半年,欧盟报损案件节节攀 升,10月的报损率更是达到了3.1%;近期,印度、阿根廷、土耳其、乌克兰、巴西、韩国等国家的报损案件的增多,正好吻合了金融危机的蔓延轨迹。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保护主义抬头,催生金融重商主义,使得贸易融资所面临的风险向纵深方向发展。全球性经济衰退导致跨国借贷大幅减少,与此同 时,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要求受助金融机构更多为本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种金融重商主义做法使得2008年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投资比2007年减少约 82%,近期东欧金融局势动荡的部分原因就是资本净流入的大幅下滑导致汇率大幅波动。而国别风险的增加则会拉高贸易融资成本,并引发贸易融资的汇率风险。 2008年9月,巴西雷亚尔贬值49%,几乎所有巴西进口商同时停止对外付款,浙江参保企业10月对巴西出口应收账款几乎全被拖欠。
大型金融机构与企业
成风险源,引发银行信用
与商业信用危机
2008年 9月至今,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纷纷被收购、接管或倒闭,另一边厢,汽车巨头通用公司经营恶化,克莱斯勒陷入经营危机。与以往贸易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资信一般 或较差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及企业不同,本轮金融海啸起源于大型金融机构,殃及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给我国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大型金融机构出现问题,首先导致贸易融资中银行信用面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在我国,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贸易融资方式(如信用证、出口押汇、进口押汇 等)占据着绝大部分比例。其中,信用证占到了我国出口结算的50%-60%,其备受青睐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背后有实力雄厚的开证行或保兑行以银行信用进行担 保。如今,这些实力雄厚的开证行或保兑行频频出现风险,从根本上动摇了信用证的基础,引发了银行信用危机,因此如何有效规避银行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与迫 切。
其次,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也开始成为风险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浙江分公司2008年前10个月全部357起案件中,净资产超过500 万美元的进口商达到66个,其中成立年限超过5年的占涉案进口商的83%以上,其中还有4家“百年老店”,最长的历史超过144年。大企业成为风险发源 地,不仅直接影响着贸易融资的商业信用,而且撬动着贸易融资的银行信用,使得信用证、国际保理、商票融资、信保融资等贸易融资方式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 险与日俱增。
此外,某些金融机构与进口商串通起来恶意挑剔以逃避付款义务的现象开始抬头。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进口商由于资金链、订单量缩小 等问题,出于自保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出口商,拒绝提取信用证项下的货物。而开证行或保兑行同样为求自保,会配合进口商在单据中提出无理的不符论点从而达到 拒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曾经出现过,当时香港、新加坡的银行信用证项下单据的首次拒付率超过80%。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浙江分公司 在2008年1-10月已接到12起针对银行的报损案件,主要是开证银行恶意挑剔,逃避付款义务,其中既有叙利亚、埃及、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也有西班 牙、芬兰等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