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理财风险渐增,潜藏三大风险点
某农商行购买的某知名股份制银行的同业非保理财到期收益未被足额兑付,双方就后续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据了解,该笔理财资金被委托给某知名资管公司管理,属委外业务,但非通道业务。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周轩千
2016年以来,“一行三会”均已出台针对同业、理财、资管的监管政策,一方面限定产品结构和资产配置的杠杆率,另一方面加强针对银行表外业务与资管机构的风险监管。今年,表外理财被纳入央行MPA考核,意味着同业存单和同业负债对接同业理财的“绕道”也将被纳入同比增速考核,表外理财和委外业务的扩张速度可能放缓。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债市或将面临表内资金购买同业理财需要真实计提风险、统一授信监管趋严、表外业务“回表”三个风险点。
一、理财与同业监管趋严
2015年下半年以来,同业存单成为银行增加主动负债的重要途径。2015年上半年,银行同业存单的月度发行量在3000亿元不到;而到了2015年下半年,增加到每月发行5000-8000亿元;2016年以来,更是每月突破1万亿元。
除了表内资产负债扩张外,2015年以来,表外理财和资管类产品的规模也大幅增加,同样增加债券需求。2015年初,银行理财余额规模在15万亿元左右;而到了2016年6月,余额增长至26.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银行理财接近一半的资产配置于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类资产。
伴随银行理财崛起,委外投资也大发展,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产品)的资产规模从2014年末的1.2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9月的超过5万亿元;券商资管的集合计划和定向计划规模从2014年末的8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016年9月的15.2万亿元。伴随着同业存单大量发行、表外理财崛起,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和同业负债(表内)-同业理财(表外)-直接配债/委外投资"的方式进行债券投资。当然,银行也可通过这一链条来配置高收益的非标类投资,反映为2015年以来,股份制银行的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明显增加。
2016年6月末,银行理财余额规模在26万亿元左右,其中,银行同业理财规模约为4万亿元,而2015年6月银行同业理财规模仅1.8万亿元,由此可见这两年银行表外同业的扩张速度。
二、同业理财潜藏三大风险点
虽然同业扩张带来了债市繁荣,但也使得杠杆积聚、机构追逐资本利得,如果同业扩张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和踩踏抛售。
2017年债券市场仍有一些潜在风险点来自同业理财,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风险:
首先,表内资金购买同业理财需要真实计提风险资本。银行购买同业理财往往要求发行方出具底层资产清单,这一方面是源于监管穿透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入账计提风险资本的需要。首先,理财资金投向的穿透式监管日益趋严。其次,底层资产清单对风险计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底层资产清单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真实作用可能不及我们的预期,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银行理财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底层资产清单或许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其二,为了保证收益水平,同业理财发行方可能有时不会按照真实清单进行投资。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风险点为委外资产是否纳入统一授信。《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42号文)的出台或将对银行理财及自营委外带来较大冲击。对于银行持有的本行已经授信企业的信贷或非信贷资产,毫无疑问需要纳入统一授信。但是,如果委外机构投资的标的并非本行授信的企业,银行就会面临一定的监管压力,具体表现为银行是否需要给这些企业授信;如果不能授信,是否需要要求委外机构抛售相关资产。银行具体执行仍待监管明确,由此给债市带来一定风险。
第三个风险点在于:表外业务“回表”,加大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下,表外业务或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约束。特别是针对表外理财而言,若带有隐形刚性兑付性质的理财产品均需“回表”,将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此前,表外理财资金购买信用债,无需进行资本计提;若表外业务转表内后,同业理财按照真实的投向计提资本权重,为节约净资本占用,购买债券和同业理财等资产配置行为将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