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万亿的银行资管业务风险管理

2016-12-08 13:52 4316

资产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为银行转型带来契机。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商业银行建立涵盖资管业务条线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导语 | 资产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为银行转型带来契机。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商业银行建立涵盖资管业务条线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整理:资产管理圈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 孙冉、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 邱牧远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必然带动中国金融走向新常态。其突出表现是中国金融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在中国金融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资产管理行业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支柱。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不可持续,其经营压力和转型挑战迫在眉睫。一方面,在银行业利润增速大幅放缓的趋势下,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困难,信贷资产规模扩张无法持续;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进一步挤压了银行信贷业务的盈利空间,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导致的不良上升,严重侵噬了银行信贷业务的收益。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属性


在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盈利增长单元。而资产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为银行转型带来契机。据2013年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产管理与金融稳定》报告,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属性是“受人之托,代客投资管理”。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不同,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人与客户之间构建的是一种信托关系,而非债权债务关系。就商业模式而言,存贷业务中,存款人获取的是几乎无风险的存款收益,银行获取的是利差收益,并计入股东权益,整个过程中,风险始终留存在银行体系内;资产管理业务中,银行出售的是投研能力,获取的是投资管理费或业绩报酬,该费用计入资管产品的负债端,客户作为资管产品真正的主人,享有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并且收益和损失都计入资管产品的所有者权益,在这一过程中,风险被转移至银行体系外。


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资产管理业务具有风险转移、价格发现和资产配置功能;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典型的轻资本、非顺周期特性,能有效抵御经济下行带来的利差收窄以及银行补充资本金困难;作为一项知识技术密集型业务、其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盈利能力为银行经营转型创造条件。


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特征


在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中,资产管理机构以专业化、分散化的资产配置手段,将非标准化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可计量、可估值的标准化资产,将单个投资标的的风险转化为投资组合的风险,并将组合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生命周期相匹配进而实现资产配置。本质上,资产管理行业的良性发展为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提供支持。然而现实中,刚性兑付的存在导致风险转移中断,资产管理机构也被视为影子银行或银行的影子。


第一,从资产管理业务的商业模式出发,原则上,银行在尽职履责的前提下,不对客户资产价值的减损承担责任。换言之,资产管理业务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应由客户承担,银行更多的是承担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从资产管理业务的运作规律看,与间接融资市场不同,资管业务是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直接享有投资收益,承担投资损失。然而,银行资产管理脱胎于表内,最初用于承接表内贷款,这就导致银行持有的非标资产占比较大,由此带来其背后的风险管理逻辑和框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策略。在刚性兑付、金融工具缺乏、市场成熟度不够的环境下,资产管理业务不仅面对非标资产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而且面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重风险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


第二,从风险管理理念来看,资产管理业务尚未形成分散风险、配置风险的思路;尚未从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向综合风险管理转变。银行资管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存在本质区别,作为典型的投资型业务,只有用投资理念取代信贷理念,用分散风险、配置风险取代管理风险,银行资管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随着资管业务的创新发展,投资范围不断拓宽、投资策略不断创新,投资者需求日益旺盛,这就需要银行从传统的事务性资产管理,转变为主动投资组合管理。


第三,从静态流动性管理向动态流动性管理转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静态流动性管理已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传统流动性管理方案几近失效。


第四,多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传染的复杂局面将成为银行资管面临的巨大挑战。单家银行的风险通过市场活动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并最终影响金融稳定。因此,建立动态、全面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银行的首要任务。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打破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形成相应的风控机制,加强投后管理、预判并及时切断违约风险可能的传染路径。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针对不同产品,提出不同流动性管理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情景分析,压力测试,设计相应的应急预案。对同业客户投资银行理财,要注意潜在的流动性压力。同业资金的流动性需求高度同向,在未来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或同业投资政策出现急剧变化的时刻,很容易产生流动性压力或冲击。此外,银行资产管理还面临多张独立的资产负债表。与传统信贷业务仅有单一的资产负债表相比,这意味着流动性管理难度更大,风险隐患更多。因此建立动态的流动性管理策略,严防由银行资管业务风险积聚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五,资产管理业务的其他风险来源:一是资管产品的风险水平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错配。客户为追求高收益,往往忽略资管产品的投向及可能发生的风险点;二是资产管理产品的赎回风险;三是杠杆的错误运用,杠杆的运用放大了资产价格的波动。在市场单边下跌时,杠杆的使用增加了抛售风险;四是银行自身蕴含的风险,包括声誉风险、操作风险等。


银行资管业务的风险传导路径:一是通过与债权人、对手方、投资者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活动;二是由抛售引起的市场扰动。鉴于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托管、定价机构、证券借贷经纪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在大规模赎回或者市场扰动发生时,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可以独善其身。同时,由于对手方的风险管理能力是不可控的,导致在委外业务激增的当下,任何一家机构的风险点都有可能成为整个市场的风险源。此外,抛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消极态度,隐含了不断攀升的流动性溢价。其发生会直接导致市场信心坍塌。


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商业银行内部资产管理业务涉及部门众多,且多数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导致在具体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所涉及的各项业务分别被纳入全行不同的风险管理机构。在此情形下,资产管理业务全面的风险管理图谱,包括统一的风险数据监测、评价体系与限额管理办法等难以绘制。整体而言,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管理理念未能体现出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属性。资产管理业务需要根据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和风险特征配置资产,但在目前银行资管产品刚性兑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投资特别是项目投资沿袭了表内“准信贷”的风控模式:以银行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取代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其背后反映的是对资产管理业务代客投资本质认识的局限。当前,银行资管的投资范围在行业政策准入标准和额度控制方面,仍然执行与表内信贷业务大致相同的模式,造成表内外项目来源高度同质化。同时,理财资金在银行较低的风险偏好影响下,通常投资低收益类项目,导致理财资金与表内信贷相互竞争的不利局面。


表内外风险隔离机制仍须完善。目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与自营业务在制度、人员、系统等方面基本实现了隔离。并且,监管层出台的一系列制度也明确规定对已出现违约风险的非标资产,表内外不得相互置换或承接,然而实际中,理财资金承接表内贷款或表内贷款接续理财投资的问题屡见不鲜。此外,银行对资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自营业务,不仅投后管理未纳入日常工作流程,而且在职责分工、管理工具等方面缺乏细致安排;远未做到“预先有方案、事后有总结”。


第二,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协调。当前,资管行业分业监管的格局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现象严重。综合化经营下,商业银行内部资管业务涉及部门众多,且各部门分别设定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流程,导致政策的交叉、重叠和真空,最终影响到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综合化经营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的风险管理视图尚未形成。一方面,总行对各分支机构资管业务的统筹管理需要加强;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需要建立支持和评估体系。伴随新业务、新产品的出现,各级风险管理决策层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风险管理决策的准确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第三,风险计量体系有待优化。一方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注重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目前,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仅适用于单一风险类型的管理,无法满足多策略、多类型的动态风险管理,且前瞻性不足,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业务创新。各类风险管理工具需要从开发转入应用阶段,支持创新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求,尤其应借鉴摩根及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技术,注重开发非标类产品的收益评估和风险评估体系,为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筑牢基础。


另一方面,如何把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的业务及交易活动中,以及如何通过定量分析实现对日常交易的有效监控和支持。第一,风险模型有待进一步优化,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风险的计量涉及诸多环节,加上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及专业性,因此,对相同组合风险计量结果的认识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第二,风险计量结果未能有效融入日常的业务活动中。尽管风险管理系统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计量,并建立了限额管理指标体系,但在实际管理中,并未通过限额指标体系对前台的交易进行有效监控,也未建立起基于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第三,为加强业务风险管理,部分银行已投产了理财投资、代理信托计划、私募股权主理银行、私人银行代理与顾问咨询、代理销售、资产证券化、PE基金管理等多个业务管理系统。然而,系统间的兼容性有待提升。


第四,委外业务及代销业务的风险管理亟须强化。当前,随着银行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委外业务量迅速攀升,委外形式变化多样,而如何对此类投资的底层资产进行穿透并展开尽职调查、审查审批和存续期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委外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于委外投资标准化金融工具,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代销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设置了相应的对接部门,如个金、私银、结现、养老金等,导致不同部门与合作机构多有交叉,且各部门均开发了独立的产品销售系统,导致代销业务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此外,银行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产品时,一般不负责投资标的的市场风险管理,导致估值、监测、交易、处置等环节全部由合作机构负责,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产品销售方,可能出现声誉风险。


第五,资管产品的交易退出机制尚不健全。近年来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快速发展,理财等产品的刚性兑付现象日益凸显,“刚性兑付”扭曲市场纪律,干扰资源配置方式,打破契约精神,带来诸多问题。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同样面临因产品“刚性兑付”而引发的“声誉风险”。当然,法律环境的不健全是产品“刚性兑付”的根源,但同时也反映了理财产品自身的缺陷:一是理财产品尚未设立及时有效的价格标志,产品定价缺乏统一、合理的标准;二是理财产品缺少公开有效的交易平台,产品发生风险时投资者没有及时退出的止损机制。


构建全面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不同,资产管理业务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及管理模式。因此,应围绕资产管理业务特有的风险特征和监管要求,建立涵盖资管业务条线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符合资管本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体风控实践中,应加强对资产管理业务中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识别、监测和控制,强化信息披露和投后管理,建立不同于信贷业务的全流程、全覆盖、系统化的风控体系,确保业务合规稳健发展。


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监测流程。根据资管业务的特点,切实按照客户的风险特征,对普通大众客户的风险管理实施统一标准,体现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偏好;对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客户,尝试进行高风险投资,不再受表内投资标准限制,如低评级债券投资、股权投资等。明确各类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并设立合理限额进行统一监测。优化项目审批及投后管理机制。不同于表内贷款的风险处置方式,表外项目缺乏风险拨备、处置手段有限、压力传导抓手不多,因此应设立专门的牵头部门,建立差异化的审批流程,把握实质性风险,防止病从口入;同时,对表外项目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探索形成有效的表外项目投后管理机制;此外,销售环节,在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收益偏好和防范声誉风险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特点制订不同的风险项目处置方案。


完善托管业务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实现托管业务内控合规的四个转变,即风险监控由事后监督向事中监测、事前预防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风险管理由集团总部向各托管分部延伸的转变,风险评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风险控制由人工监控向计算机自动化监控转变。要实行目标量化管理,根据资产托管业务的特点,科学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评价指标,明确各业务环节、各产品类型和各运营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托管业务风险监控系统,不断扩展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全机构、全产品、全流程、自动化的系统监控。


加强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在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新业务论证和决策程序,加强对新业务、新投资品种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及时制定针对新业务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不断将新兴业务纳入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业务风险标准化、系统化管理模式。


拓宽差异化的投资品种选择空间。从客户维度出发,积极挖掘信贷资产证券化、重组并购、国企改革、优先股等领域的优质项目,破解表内外项目来源高度同质化、优质投资项目供给不足的困难。稳步推进资产管理产品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真正实现“买者自负,卖者尽责”,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以管理费用和业绩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


探索推动业务组织体系改革。依据监管部门提出的“独立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要求,进一步理顺资管业务在产品设计、发行、投资、风险管理等各环节的运作机制,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推动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在资产管理相关业务线推行团队化建设等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探索推动提高集团运行效率的新路径。


延伸阅读

一位银行资管人员的肺腑之言:25万亿银行资管的未来在哪里


来源 |《中国金融》 2016年第1期

作者 | 平安银行资产管理部 罗苓宁


面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依赖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正在逐步迈向全资产经营的大资管时代。2014年,全球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到76.4万亿美元,据测算,未来五年将增长36万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增长区域。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和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军者,资产管理行业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资管业务蓬勃发展


截至2015年6月末,国内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72.78万亿元人民币的历史巅峰。其中,银行理财规模达到18.38万亿元,占比超25%。自2004年发展开始至今,银行理财规模十余年间复合年化增速高达50%。从规模增量上看,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迈入了大资管时代。


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资管市场的格局面临着重新洗牌。2015年11月,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名前十位的银行发行产品2143款,占总发行量36.6%。其中,交通银行发行量增至452款,排名第一位;中国建设银行发行315款,居第二位;中国民生银行发行量增至274款,居第三位。当月,共11家银行发行量过百款。仅从当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城商行市场份额为37.97%,农商行、信用社为23.38%,国有大型银行为19.06%,股份制银行为18.65%,外资银行为0.94%。由此可见,国有大型银行资管业务正直面中小银行的强烈冲击,理财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市场繁荣仍需理性思考


在拥抱大资管时代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净息差不断收窄。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萎缩、信用风险逐渐加大的背景下,银行可投资资产出现短缺,高收益资产更加稀缺,收益率下降明显。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以及“资金池—资产池”带来的期限错配,很大程度上压缩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下降空间,从而导致了银行净息差的不断收窄,为银行资产经营带来了很大挑战。如图1所示,临近2015年末,部分银行理财出现了长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的特殊现象,有些银行6个月的理财产品比1年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还要高。此外,据统计,2015年已有超过50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创出201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信用风险逐渐积聚。在“资金池运作”及“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银行资产管理产品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代替品,并未真正将风险传递至投资者手中,而是在银行内部不断积聚,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了“银行的影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自身模糊的定位,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打破“刚性对付”,回归代客理财业务本质,成为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要着眼长远,积极谋求转型,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具体而言,要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的转型。


产品转型


过去银行资产管理产品主要以预期收益率型为主,产品种类单一且风险未能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使得银行成为风险主体。未来要不断丰富产品形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层次需求。


产品形态的转型,关键是要实现信用风险可传递,产品募集期限与投资资产期限相吻合。具体而言,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可向以下五方面转型:一是向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转型。该类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收益以产品净值的方式公布。同时,该产品,也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客户可在每周或每月的产品开放期进行申购、赎回。二是向封闭式净值型产品转型。该类产品在存续期内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也不能赎回,且其投资一经确认便不得更改。三是向项目融资类产品转型。此类产品所投项目的风险特征与期限结构应大致相同,且投资管理人要按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四是向结构性产品转型。此类产品的本金投资于安全性高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投向金融衍生工具,虽仍有预期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区间,但不同于以往的银行自身信用保本,而是采取产品保本策略。五是向股权投资及另类投资产品转型。此类产品一般目标期限长、专业性要求高、退出较困难、投资风险大,因此原则上只能向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销售。


产品设计同样需要进行变革:对于零售客户,产品设计应以低风险、低门槛、高流动性的标准化产品为主,突出产品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对于高净值客户,产品的设计应涵盖税收、养老、消费、教育、财富传承等因素,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定制型”的资产管理服务;对于机构客户,产品的设计应着重关注客户所处监管环境、公司治理模式、业务办理流程三个方面,真正做到产品设计以客户为中心。


销售转型


过去,银行主要依赖物理网点辐射实现获客以及产品销售,这样既局限了传播范围,又耽误了客户的宝贵时间;未来,银行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渠道,不断扩大客户覆盖范围,提升客户体验,逐步实现“线上批量化营销,线下个性化服务”。


首先,加强线上建设,实现标准化产品的销售与交易。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力度,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购买体验;加强与电商平台、社交网站、网络支付机构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实现客户的精准定位,建立标准化产品的内部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撮合交易服务,实现产品的线上可流转。


其次,提升线下专业化能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在职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打造专业化投资顾问团队,为客户提供非标准化产品资产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要扭转过去“以销量论英雄”的管理考核体制,强调培养客户忠诚度,通过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为银行带来利润。


投资转型


当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标的涵盖了存款、债券、信贷资产、权益投资、另类投资等;未来,要实现投资多元化,打造“资管投行”,加强组合管理,提高投研水平。


多元化投资。一方面,要提高权益类、商品类、外汇类以及另类投资等资产的配置比重,避免债权类资产的过度集中。另一方面,要加大资产的跨境配置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发达国家资产管理行业的先进经验,分享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果实。


打造“资管投行”。银行资产管理部门要转变固有的买方思维,向产业链上游的投行业务逐渐渗透,从被动接受卖方产品转为主动获取资产,通过满足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与银行信贷差异化的项目来源,实现与资金的无缝对接。


加强组合管理。首先,要转变“资金池—资产池”式的管理模式,通过产品的独立建账与单独核算实现产品与资金的一一对接,解决长久以来的“期限错配”问题。其次,要借鉴基金行业的FOF管理模式,通过自主管理的上层主动型产品投资于下层被动型产品(直接对接资产),实现对组合的主动管理和对资产的大类配置。最后,要对原有的投资组合管理工具进行升级改造,与新型组合管理模式相匹配。


管理转型


过去,商业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主要仿照表内信贷业务,“资金池—资产池”的运作模式使其成为“银行的影子”。银行要将资产管理业务与自营业务严格分离开来,通过对组织架构、绩效考核、业务审批、风险管理、系统建设进行改革,防止风险的跨部门扩散,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实现真正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享有经营自主权,可以有效避免与银行自营业务的交叉重叠和关联交易,有利于确立与银行其他业务的“栅栏原则”。同时,也为实现财产独立性与破产隔离法律效果带来了巨大便利,避免了一些业务需要借用其他机构通道产生额外成本。


实现市场化的激励考核机制。资产管理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研究能力是决定资产管理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产品向净值型转型,产品的业绩表现将逐步取代“刚性兑付”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因素,决定产品业绩表现的投资研究团队也将成为机构间重点争夺的资源。为此,要重视队伍的建设,设立一套专门的人员培养机制,建立市场化的激励考核机制,逐渐培养起以人才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业务流程。目前,资产管理行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资产管理的机构、产品以及投资资产不断创新。为此,资产管理公司要注重针对创新业务的流程建设,设立创新业务专用通道,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与流程的同步创新。


加强系统建设。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系统以及产品估值体系,在确保能够及时、准确计量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划清产品边界,对产品实行单独托管、独立建账,实现资产负债的“一一对应”。同时,还要借助量化工具为产品设置风险预警线,通过对相关参数实时监测,实现对产品的动态预警,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


盈利模式转型


过去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为赚取利差;今后应转向以“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以“交易手续费”为次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


“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是指在以固定比例向客户所持产品净资产收取管理费的同时,与客户约定一个业绩标准和分成比例,对超过标准的部分,由银行与客户按照事先约定按比例分成,获取业绩分成收入。需要说明的是,银行应当在自身会计核算系统以及产品估值体系受到监管的前提下,才能采取此种盈利模式,避免隐瞒真实利润侵害客户利益。


“交易手续费”是指在客户提出交易需求的基础上,银行通过标准化产品的内部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撮合交易服务而收取的费用。在为客户提供撮合交易服务时,银行须秉承客观、公正、自主的原则,不得偏向任何交易一方,也不得为获取手续费而诱导客户进行交易。


8
标签: 风险管理 业务 银行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信银行“一站式”服务 助力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2024-01-08 18:06
191718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湖州分行风险管理岗招聘启事

2023-07-25 16:17
187063

中金公司股票业务部信用风险管理岗招聘启事

2023-06-17 11:59
181086

广东华兴银行广州分行风险管理部风险经理岗招聘启事

2023-05-20 19:37
177826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

2023-04-23 10:24
109970

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首期商业保理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研讨沙龙成功举办

2023-04-08 11:10
10478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