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董事长周慕冰:银行的黄金时期宣告结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银行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盈利高速增长、竞争压力宽松的黄金时期宣告结束,负债成本提高、有效资产不足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画好规划图和“施工图”
记者:过去的十几年,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业的黄金期,但是当盈利增速从两位数回落到个位数,您如何看待当前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现状?
周慕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银行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盈利高速增长、竞争压力宽松的黄金时期宣告结束,负债成本提高、有效资产不足、存贷利差收窄、风险防控压力加大、收益水平下降和同业竞争加剧,将会成为银行经营的常态。这要求银行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化“危”为“机”,在转型中谋发展。
因此,农行提出“十三五”期间,在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战略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突出“服务‘三农’、做强县域,突出重点、做优城市,集团合成、做高回报”三大经营定位,努力建设成为一家经营特色明显、服务高效便捷、功能齐全协同、价值创造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以此为目标,农行将努力实现经营理念、组织结构、盈利方式、业务流程、动力机制和商业模式六大发展转型。
记者:您提到了六个方面的经营转型,怎样才能实现呢?
周慕冰:对商业银行来说,转型发展就像是一场攻坚战。既需要正确认识、妥善应对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诉求。当前农行迫切需要做的,就是优化调整信贷布局,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提升跨境跨市场服务能力,向全面金融服务商转型,建立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算好服务“三农”的细账
记者:今年的中报显示,上半年农行县域存款同比增长7.4%,县域贷款增长5.4%,县域金融业务发展稳定,未来农行将如何保持“三农”业务优势?
周慕冰:“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行开展“三农”和县域业务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农行服务“三农”和做强县域的根本遵循。近几年,农行在商业化服务“三农”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效显著,但受风险大、成本高等特性影响,与城市业务相比,“三农”业务在有效弥补成本和覆盖风险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未来农行将始终坚持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原则,把“三农”和县域业务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出成效。
记者:您提到农行未来将实现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等转型,在“三农”业务方面将如何实现转型来满足“三农”发展的新需求?
周慕冰:2010—2015年间,农行县域贷款累计增长了90%,比全行贷款增幅高19个百分点;涉农贷款累计增长了85%,比同期全行贷款增幅高14个百分点。目前,农行农户贷款余额达8369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5377亿元,增幅180%;在832个扶贫重点县贷款累计增长128%,比同期全行贷款增幅高57个百分点。
应当说,服务“三农”,做强县域已经成为农行安身立命之本、竞争优势之源。随着金融脱媒化和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农行将进一步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巩固县域业务传统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大、新、特”的服务重点,创新商业可持续的服务模式,构建差异化的产品、渠道和信贷政策体系。同时,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挑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担子
记者:您刚刚提到守住风险底线,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着信贷风险暴露,不良贷款增加的经营压力,农行资产质量如何?
周慕冰:当前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带来巨大挑战,不良贷款暴露和新生的压力持续加大,也让银行的风险防控承压。不过从上半年的数据看,农行的资产质量还是经受住了考验,不良贷款走势控制在预期范围内。6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2254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220亿元;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微升0.01个百分点,增幅同比放缓。
对于存量不良,农行将在坚持依法清收的同时,加大呆账核销力度,做好市场化批量转让工作,适时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债转股政策的研究工作。
记者:当前,实体经济对于信贷资金的需求依然旺盛,农行将如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周慕冰: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要有担当精神,贯彻和支持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以金融手段推动过剩行业去产能。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服务收费。强化经济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助力经济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