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将迎来三周年 中外资银行尚需协同发力
“上海是外资银行集聚的主要城市,外资银行在自贸区内的涉外、国际业务当中有更多的经验,中资银行在国内业务的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媛 ○编辑 陈羽
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将迎来三周年的生日。在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9月18日举行的“加强金融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上海银行业服务自贸区建设三周年”新闻通气会上,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表示,将鼓励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共同加速推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
中外资机构仍需优势互补
“上海是外资银行集聚的主要城市,外资银行在自贸区内的涉外、国际业务当中有更多的经验,中资银行在国内业务的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张光平在会上指出,下阶段上海银监局将引导中外资银行发挥好各自功能、功效及优势,共同推动自贸区的建设。
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载体,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三年来,许多金融政策和业务创新通过自贸区平台实现了“先行先试”,围绕服务企业投资贸易便利化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激发了金融创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上海银监局在全国率先推出自贸区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制度。该政策在银监会系统内率先实现放松和简化事前审批,推行事后报告制,拉齐了中外资银行的准入标准,还权于市场,有力促进了上海自贸区银行业机构进一步集聚和优化布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末,已有上海银监局辖内9家银行采用事后报告制,新设16家支行,8家银行采用事后报告制实现9家支行的迁址或范围变更。截至2016年7月末,上海自贸区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共计464家,比上海自贸区正式扩区的2015年4月末增加了34家。
同时,上海还在全国率先颁布中外资银行业市场准入报告事项清单。清单首次对银行业现有各类市场准入相关报告类事项,从机构、业务、高管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优化,成为提升自贸区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一次前瞻性的试验。
强化上海虹吸功能和集聚效应
“下阶段,上海银监局将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继续支持和推动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等行业性功能平台、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商业银行专营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著名国际银行业机构等落户上海,强化上海虹吸功能和集聚效应。”张光平说。
目前,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正有序筹建,将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托登记、信托受益权流通转让平台。
上海自贸区挂牌三年来,金融机构体系正进一步丰富。民营银行、民营汽车金融公司、民营金融租赁公司等一批民营银行业机构陆续落户上海自贸区。上海银监局最新数据显示,区内商业银行专营机构增至13家,占全辖区比重为48%;区内六大类非银机构28家,占全辖比重62%。
在自贸区集聚效应日益明显的同时,在风险控制方面,上海银监局也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有效防范了区域性系统风险。张光平透露,截至2016年7月末,上海自贸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80%,关注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都远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记者获悉,下阶段,上海银监局还将围绕跨境业务和非居民业务发展需要,研究支持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一揽子措施;加大对跨境与非居民业务的监管创新力度,支持在沪银行业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