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行长,打败互联网金融的法宝是你的员工!
这首打油诗,描述的是国庆假期里的一个小场景。在县城,都可以很方便地用微信支付,甚至不得不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1
建议银行立即裁减银行卡部门,人员充实到公司贷后管理岗位
餐后欲掏信用卡
侍者捧出二维码
房费机票支付宝
从此白金不装大
这首打油诗,描述的是国庆假期里的一个小场景。在县城,都可以很方便地用微信支付,甚至不得不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一阵,我帮一个朋友租一套房子,由于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当即就决定付款拿钥匙,却没有带足现金,房东也没有手机银行。当我发愁还要再跑一趟时,是中介用支付宝帮我们完成了交易。
在北京每周都有各种工业和文化展会。一次我参观一个画展,看上了一幅画,正愁不能刷卡,是画家教会了我用微信支付。
我是谁?我在银行工作了27年,当年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在刚刚成立的信用卡科,是银行卡业务的开山人之一。现在,我却需要房产中介员、艺术家告诉我怎么办理转账结算。
渐渐地,我了解到,给微信通讯录上的人转一笔款,基本上跟发个短信一样简单。
我又注意到,我的电话费的通知短信下就链接了一个支付宝缴费,甚至我的信用卡欠款通知下,也链接的是支付宝,我可以很方便地用支付宝还信用卡账单。
其实仔细想一想,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用我的银行卡了。
不得不承认,银行卡的历史过去了,银行卡即将消亡。银行的卡业务部门,也即将成为历史。现在银行卡系统的员工,应该为自己的转岗做点儿准备了。
有人说,不用银行卡了,不是还有手机银行吗?去手机银行部怎么样?
这个事,必须坦率地告诉大家,手机银行肯定没戏,必死无疑。
最近我在一次讲课中,讲了行业分析的方法,这次就以移动支付行业为例,给大家说说。
在我看来,移动支付有三个壁垒:
第一个壁垒:你的应用必须能够安装到手机上去。
目前看来,手机是没有天敌的产品,现在人们身上,唯一不能缺少的机器,已经是手机。互联网应用的趋势是移动互联,所有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功能,一定要安装到手机页面上去。所有的互联网应用,必须集合到手机上,才有前途。如果一个应用不能装到手机上,那它基本上是会死掉。
这第一个壁垒,银行没有问题,所有银行都有自己的手机银行客户端,可以安装在手机上。
第二个壁垒:必须成为同类应用中唯一的,或者起码是唯二的。
互联网的规则是赢家通吃,一般一种应用只有一个老大,最多还有个老二,其他的都没份。比如,即时通讯领域的微信(除了微信还有谁?),搜索领域的百度(谷歌来了也最多是老二),出行预订领域的携程(最多还有个同程,去哪儿已经归携程了),地图导航领域的百度地图(还有高德),网上购物有淘宝(京东撑不住,跟了腾讯),,,这个在手机上也是一样的,同类功能你最多安装两个客户端,不会有更多个。
这一个壁垒,银行就过不去。哪家银行能做到一家独大?起码十几家银行都有手机客户端吧?你愿意在手机上安装十几家银行的吗?
这一个壁垒就把所有银行挡住了。
当然,这个壁垒有一个大佬可以跨过去,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这个大佬就是银联。是的,银联钱包已经有了,但我是不看好的:第一,银联已经晚了。互联网就是谁早谁聚拢人气,然后人少的往人多的靠;第二,即使银联钱包能成气候,它跟各家银行的手机支付也是一个竞争关系:用银联钱包就不用你的手机银行。
而且,移动支付还有个壁垒,银联过不去。
这第三个壁垒是:你的应用应该是全产业链的、集合式的。你看支付宝有淘宝购物商城,微信支付有微信——有微信可了不得,因为通讯、分享是手机的基本功能。
会有人专门为了支付这一个功能而下载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吗?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为了上淘宝商城而下载的支付宝。而微信支付,本来就是和微信捆绑在一起的,你在装微信的时候,捎带就装上了微信支付。
而银联钱包有这样的产业链吗?除了支付,还有什么?谁会为了支付,而专门下载一个银联钱包?——在他已经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前提下。
在没有支付宝的时候,我们为了网上购物,会专门下载一个手机银行,当有了支付宝,我们还要手机银行干什么?话费、电费、燃气费、机票、火车票,,,支付宝、微信支付都能办。
有人说,银行的手机支付之所以干不过支付宝和微信,是因为银行的机制问题,银行不可能那样大撒红包。我说,主要还是这三个壁垒的问题,壁垒跨不过去,你洒红包也是暂时的。壁垒没有解决就洒红包,那是糊涂。
现在银联支付就在洒红包,在我看来,一定会打水漂,还不如把精力用到完善产业链上去——但似乎也晚了。
银联要想成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也开网上商城,或者开发出一种像微信一样的通讯工具,使得银联卡的客户之间也可以互相发信息、传文字和图片。你看现在还来得及吗?我看是来不及了。
如果循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在这场战争中,支付宝甚至有可能会落败于微信,因为你的手机上可以不装淘宝购物,但不能不装微信。毕竟,我们发信息比购物频繁得多;毕竟,手机的起源是一个通讯工具,我们随时拿着它,也主要是为了跟别人联系,为了信息的交互。所以你会看到,腾讯公司推出微信钱包之后,马云就急了,赶忙推出了支付宝的生活圈。
手机支付这场战争,以后很可能会形成微信支付第一、支付宝第二的状态,但银行肯定是没戏了。银行卡有可能消失,而你手机上的银行客户端,也因为长时间不用,而逐步萎缩老化,乃至被你删除。
这种消失的速度之快,可能是你我预料不到的。看看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国美、苏宁电器,再看看现在空空如也的卖场,人去哪儿了?
这个后果我不想多说,引用别人的一句话:“商业银行密布的分支网点、众多的员工数量,将不再引以为自豪,而反倒成为累赘和包袱”。
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宣传“您身边的银行”,那就是立志办成老年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还在下达发卡任务,要求比上年增长多少,则属于逆市场。为了发一堆不用的卡,求爷爷告奶奶,搭时间、搭精力,搭进去自己的亲情友情,付出实在太大了。
有的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前提条件是代发工资。企业为了取得贷款,办了一堆卡,而真正代发工资的没有几个。如果为了完成发卡任务,而在贷款条件上有所退让,那就亏大了。
说到代发工资,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设:未来某一天,工资也能直接发到支付宝、微信钱包里。如果真到那一步,银行的卡业务、手机银行就真的死了,个金业务也快了。
未来会不会发展到这一步呢?
我写本篇文章,并且用了《建议银行裁减银行卡部门》这样的题目,并不是给银行提策略建议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告诉信贷人员如何分析行业,找到行业的核心特征(壁垒)?二是告诉银行卡、个金条线的孩子们,如果想扩大知识面,可以看看“信贷白话”,呵呵(^_^),学点信贷知识,可以去公司金融部门,做些贷后监控、不良清收工作,那里现在很缺人。那里可以最快积累业务经验、增加风险意识。之后再去做其他公司业务,可以成长得更好。
2
银行,你赢得互联网金融的法宝在这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说到,移动支付领域有三个壁垒——
第一个壁垒:你的应用必须能够安装到手机上去。
第二个壁垒:必须成为同类应用中唯一的,或者起码是唯二的。
第三个壁垒:你的应用应该是全产业链的、集合式的。
由于银联钱包跨不过第三个壁垒,未来的发展前景难以看好,而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连第二个壁垒都跨不过去,将来只能逐步走向萎缩。
有人会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背后对应的都是一个银行卡,而银行的卡业务已经转型为信用卡信贷,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所以银行卡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你其实没明白你在说什么。你说的是,银行的账户和个人信贷业务还可以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卡已经不用来支付了,人们为什么还要办一张卡随身带着呢?有个账户、按时还款不就行了?跟卡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互联网大潮之下,不仅是银行卡、手机银行面临危机,整个的个人金融业务,乃至小微企业授信,都面临着威胁。
而且,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威胁,动摇的是银行安身立命的根本,它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
银行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有三个:
一是结算,就是把一个人的钱转到另一个人的账户里。
二是中介,就是把社会上闲散的钱集中起来,再交给需要用钱的人。
三是信用,就是银行有管理风险、识别借款人信用的能力。
这三个功能是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理由,也是银行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三个根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都发生了动摇。
关于结算,前篇文章已经说了,这里就不多说。其实,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仅对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户之间的结算已经产生威胁,就是对商户与商户之间的结算,也开始产生影响。有基层银行调查发现,B2B行业客户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产品和运行模式十分认可,银行要压低结算费用的价格才能与之竞争。
再说中介。社会上,有的人有闲散资金,想放贷出去挣利息,但是他不知道谁需要钱。有的人需要借钱,但他不知道谁有钱可借,这时候就需要银行这个中介。银行的这一中介功能,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不是那么不可或缺。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对方,从而不再需要银行。P2P就是双方直接借贷的一种模式。另一种,比如在网上发一个众筹,就可以集中几百个、几千个人手里的零散资金,去做一个大项目。这里面,银行吸收闲散资金放贷的功能基本就没了。
银行的第三个功能是信用。刚才说到了P2P,有人一定在心里嗤之以鼻。是的,这里面有个信用问题。资金的供给方之所以不愿意把钱直接交给资金的需求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需求方不了解,所以需要借助于银行的信用判断能力,先把钱交给有信用的银行,再由银行去找有还款能力的资金需求方。不过,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未来资金需求方的资信状况,可能是一个易于判断的事情,那么,P2P这种直接的金融方式,就会越来越多,从而不再需要银行的信用甄别能力。
其实对于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以及网上商户的信用判断能力,支付宝已经强于银行。
比如,阿里巴巴集团如果做贷款的话,对于淘宝商城里的商户的流水、经营情况,他们是了如指掌的。你授信的用途是否合理、金额与期限是否与用途匹配,贷前贷中贷后都可以轻松搞定,发现异常可以立即关闭你的商城,扣下你的货款,这些银行都难以做到。
最近,有的人开始在微信上发现了腾讯公司给他个人核的授信额度,十万五万不等,有整有零。腾讯公司为什么敢给你核额度?因为他的大数据知道你,知道你每天关注哪些信息,登陆哪些网页,你的消费能力,你的爱好,你朋友圈的档次,你经常去哪些地方……他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你有多大的信用承受能力。
以上三方面,对银行结算的影响是迫切的、当下的,对信用职能的影响已经开始,而对资金中介的影响,也会逐渐扩大。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是个人业务和小微企业,所以它的影响的,也主要是银行的此类业务。
你看,银行安身立命的根本:结算、中介、信用,这三个职能,在互联网时代,都发生了动摇,银行个金业务未来的前景何在?继续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更可怕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金融消费的方式,使得过去大量涌向银行的金融消费人流,涌向了网上,但不是你的网银,而是人家的网页。
这是一个更加根本性的影响。
客户不来你这里了,不仅不来你的门店,也不去你的网站,年轻人在手机上把什么事都办了,人家去你银行干什么?不去你银行,也不去你的网站,你的产品卖给谁?你上哪找客户去?你的消费贷贷给谁?
移动支付把客户入口抢去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以后你的客户需要微信和支付宝给你介绍了,平台在人家那里,你可能要去人家的平台上卖你的产品。
有人说,还是有很多的人不用手机支付。这个你要看趋势。随着安全、监管的变化,信任的增强,用手机支付的人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年轻人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而只去银行柜台的人会越来越少。
想想这种趋势真是恐怖啊。
如果银行固步自封,不加快革新图变,很可能被趋势抛弃。
应对这种发展趋势,银行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是主动进攻,也去开网上商城、开发即时通讯工具;一个是主动收缩,缩减银行卡和手机银行部门,把资源用到投行、资管、结构化融资等更适合银行的业务上去。
搞好风险管控、贷后管理,公司业务少损失一点,比什么都强。
另外的策略,就是找到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所长,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占据银行个金业务的阵地。
其实银行个金有两点优势:一是消费者的工资还是在银行这里发放,银行虽然失去了消费者登录网页的入口,但却仍然掌握着消费者的资金入口(但愿监管给银行更长的时间保持这一优势)。
银行还有一大优势,也是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数量巨大的、专业的员工队伍。
我们经常在商场里、展会上,遇到一些人用手里的小礼物拉你扫她公司的二维码,成为他们公司的粉丝。这是一些看到了互联网经济具有粉丝经济特征的公司,他们看到了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趋势。
其实我们银行的员工,就是给我们银行拉粉丝的那些人。只不过,他们不是用手中的小礼物,而是用他们专业的素质、周到的服务在拉粉丝。
如果你这个银行有1万个员工,每个人拉100个粉丝,你这个银行就有100万个粉丝。如果你有20个这样的分行,你就有2000万个粉丝。
你再给粉丝们提供好的服务、好的产品,让他们得到好的体验,还愁什么业务开展不下去呢?
你的员工,特别是那些最基层的员工,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员工,是他们用日常工作的辛劳,他们的忠诚、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微笑,甚至他们的亲情友情,在给你拉粉丝,在维护你这个银行的朋友圈。
有人说,冷冰冰的互联网取代不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那么,是谁在面对面地与客户交流?是你的员工。
请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努力工作,
因为热爱,而不是因为压力;
因为喜悦,而不是因为指标;
他们的专业水准、他们的个性化服务,能够对抗互联网的千篇一律。他们用热情、用忠诚维护的朋友圈,带着体温、带着温情,能够对抗互联网的冰冷。
他们能把现实中的客户带到你的网银,也能把网上的粉丝带进你的大厅。
这就是银行赢得互联网金融的法宝。你的法宝就是你的员工。
所以——
请善待你的员工。
来源:公众号“信贷白话”(微信号:xdbh01)
作者:信贷白话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