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发展要有危机感
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周年,在这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效。在笔者看来,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有危机感,一些先行先试的优势如今已经在减弱。
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周年,在这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效。在笔者看来,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有危机感,一些先行先试的优势如今已经在减弱。当然,只要我们注重金融创新和制度障碍的破解,注重四个中心和自贸区以及科创中心联动机制的设计,未来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做得更好。
两年来,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到今年8月底有36家单位已经接入了分账核算,累计开设自由贸易账户2.9万家,有70多家企业获准开展跨国公司总部的外汇资金的集中运营管理。截至今年8月中旬,自贸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本外币的结算总额超过了两万亿元。联交所在自贸区内也设立了联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能源交易中心也在自贸区内正式挂牌成立了,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板也已经开始运行。另外,将要登陆上海资本市场新兴板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包括我们在岸、离岸市场的连接也已经初步推进。可以说,自贸区成立两年来,金融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然而,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笔者认为自贸区的改革开放承载的任务好像有些过重了,大家对它的期望有些过高。事实上,笔者认为,上海自贸区还是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经济、贸易总量来看上海确实超过了新加坡和香港,仅仅落后于纽约。上海的GDP大大超过了新加坡和香港。包括我们航运吞吐量以及旅客人数差距也不是太大,但如果从人均GDP来看,上海和前面三个城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上海人均GDP仅仅是香港的1/3,新加坡的1/4,纽约的1/5。而在税收方面、金融支持、企业方面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另外,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四个国际中心,其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目标,这个任务是很重的。但是在今年3月份,2015年3月份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的指数,纽约、香港、新加坡分列第一、第三和第四位,上海排到了第十六位。从这方面看,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的自由度、市场的开放度和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方面。
但是我们也要有危机感。因为我们有一些先行先试的优势已经在减弱。比方说负面清单已经推广到全国另外三个自贸区,金融要素市场也出现了分散化,FT账户没有拓展到证券和保险领域。另外,金融创新方案的落地还略显迟缓。当然,很多金融创新和贸易、投资有一些不同,金融创新有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笔者认为这是金融改革的难度,我们应该对这种创新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准备。
我们可对发展进度和步骤适当做一些调整。第一,上海自贸区要和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的建设联动发展,联动发展体制机制的建设特别重要;第二、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要进一步推进。
在笔者看来,在联动机制里面,自贸区应该要在智力要素方面有一个联动。在产业链、资本和人才三个要素当中,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像美国硅谷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他们的成功在人才、财富、资产方面都做得特别好。在市场要素联动方面,要有区域的联动,国际和国内的联动,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联动;另外,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的联动,要探索PPP和FOF这样一种形式来支持自贸区的发展和科创中心以及联动机制的发展,资本市场要与银行信贷市场联动,科创的投资与股市和股权全程联动。此外,信息渠道的联动,包括一些自贸区的建设以及科创中心的建设、四个中心的建设,国际的信息对于国内学习、借鉴方面都很重要。
(笔者系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由本报记者赵怡雯根据其在“‘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主题论坛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两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原标题:上海自贸区发展要有危机感
稿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