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面临“零利率”决策挑战
全球各国利率在2009年纷纷触底。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基准利率均降至历史新低。然而,经济界人士还预期众多经济体的国家存在将利率引向“零”的可能。
在2008年五次连续降息之后,中国的利率水平也接近八年来的最低水平。进入2009年,降息预期又开始升温。对此,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未来降息空间不大。他同时排除了中国零利率的可能,称零利率或准零利率政策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美国的零利率:
储户不会受影响
2008年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下调至0-0.25%区间,标志着美联储正式启动“零利率”货币政策,这在美联储近百年货币政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零利率”政策显然和陷入经济衰退泥潭的美国经济“对路”,同时也意味着正常状态下的货币调整政策失灵。
不过,在利率高度市场化的美国,零利率调整的是政策利率,美国国内的客户利率是由市场,也就是商业银行自己决定的。研究专家表示,美国降息后的政策利率目标是0.25%,但其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利率还都保持在2%至3%左右,客户利率比中国降息后的利率还要高。
经济学家:
零利率只是救急
在众多研究者眼里,零利率不是一个好政策。在美国之前,日本已经实行了10年的零利率政策,却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没有助力改变日本经济低迷的状况。
日本在1999年2月推出零利率政策。当时,日本面临极为严重的通货紧缩压力,国内消费疲软,企业投资萎缩不前,金融机构纷纷向客户抽回贷款,宏观经济一派糟糕景象。
易纲说,日本的零利率政策大大降低了借贷成本,投资者大量借入日元,然后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投资海外。虽然增加了海外日元市场投资,但实际上严重削弱了对日本国内消费的宽松效应,对商业银行和央行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收紧的。
“零利率解决不了经济萧条问题,也解决不了西方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经济学家许小年表示,零利率带有救急的性质,它不应该长期保持。一旦长期保持零利率,不仅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而且有可能会延缓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关键还是要刺激经济本身”。
决策者:
当务之急是利率市场化
零利率意味着资金无成本地进入市场,目的是增加流动性。但今天的充裕就意味着明天的过剩。
“零利率政策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易纲认为,中国的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高,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生产率均在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不支持零利率政策。另外,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少、收费少,利率太低银行无法生存。
对于较少负债偏爱储蓄的普通人而言,零利率更不受待见。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政府调整的是客户利率。要应对金融危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利率市场化,而不是利率水平的高低。